1 热浪中的熵核2025年的新德里,已经在45℃的炙烤中熬过了二十一个日夜。
柏油路面的温度突破70℃,赤脚行走超过三秒就会灼伤皮肤,
街边的芒果树叶片蜷曲成焦黄色,蒸腾的热浪让远处的建筑像被投入水中的油画,
边缘不断消融、扭曲。穿着第三代液冷降温服的人群,
胸前的温控显示屏大多亮着“高温预警”的红光,
他们拥挤在政府紧急搭建的纳米碳管遮阳棚下,棚顶的喷雾装置喷出的水雾落地前就已蒸发,
只留下一片带着咸味的湿热。广场中央的全息大屏正直播联合国气候大会,
画面时不时因电网波动出现卡顿。发言人是来自马尔代夫的环境部长,
他的国家已有三分之一的岛屿沉入海平面,深蓝色的西装上沾着汗渍,
声音嘶哑却带着绝望的穿透力:“全球珊瑚白化率已达84%,
大堡礁的活珊瑚覆盖率不足5%;西伯利亚永久冻土融化面积突破120万平方公里,
释放的甲烷相当于200亿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我们正以每十年0.8℃的速度冲向气候临界点,
留给人类的时间不足十年……”大屏下方的人群中,没人注意到一个穿着灰色冲锋衣的男人。
林砚的额角渗着汗珠,却并非因为酷热——他口袋里的金属方块正微微发烫,
那是“零熵核”的预热信号。这块巴掌大的装置,
表面蚀刻的热能方程式是他用十年时间反复推演的结晶,边角嵌着的六粒蓝光晶体,
是经过127次实验才稳定的“量子隧穿介质”。
当大屏上跳出“北极海冰覆盖率跌至47年最低,仅为1979年的35%”的字幕时,
林砚的拇指按在了装置中央的凹槽上。“嗡——”一声微不可察的共振,仿佛来自原子层面。
广场上的热浪突然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朝着林砚口袋的方向快速汇聚,
原本粘稠的空气瞬间变得清爽,人们胸前降温服的制冷模块相继停止嗡鸣,
显示屏跳转为“待机”状态。大屏下方的应急发电机突然发出一声闷响,指示灯熄灭,
取而代之的是侧边一块绿色面板亮起,上面标注着“清洁能源接入”。
新德里电网调度中心内,一片混乱突然被死寂取代。原本濒临崩溃的负荷曲线,
正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断崖式下跌,而一条标注“未知电源”的绿色曲线,正以几何级数飙升,
在十分钟内填补了整个城市的供电缺口。值班工程师疯狂地敲击键盘,试图追踪电源来源,
却只发现电流仿佛来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柏油路面、建筑墙体、甚至空气中的水分子。
林砚的手机震动起来,实验室的实时数据刷屏:“零熵核能量转换效率99.7%,
地表热能捕获范围半径5公里,输入温度32℃,输出电能1200兆瓦,
装置本体温度-269.15℃,接近绝对零度-273.15℃,
量子隧穿稳定性100%。”2 能源革命风暴这个基于镁基马赛克多晶结构改良的装置,
彻底突破了现有热电材料12%的效率瓶颈。
传统碲化铋器件需要至少50℃的温差才能工作,而零熵核通过量子隧穿效应,
能直接捕捉原子热运动的能量——只要温度高于-270℃,
哪怕是极地冰面的微弱热辐射、人体散发的体温,都能被它转化为可用能源。
林砚最初的设想,是用它回收钢铁厂、发电厂的工业废热,却没料到,
这个被他戏称为“原子收割机”的发明,会在这一刻改写人类文明的轨迹。
零熵核的推广速度,比全球变暖的速度快了三倍。三个月后,迪拜的阿拉伯沙漠中,
成片的黑色接收板铺展在沙丘上,将50℃的地表热量转化为电能,
不仅满足了整个迪拜的供电需求,
还让海水淡化厂的能耗降至零——原本每立方米淡化水需要4千瓦时的电能,
现在仅需零熵核捕获的沙漠热能,每天能产出200万立方米的淡水,
足以灌溉一片新的绿洲。挪威斯瓦尔巴机场的跑道下,
工程师们埋入了2000枚小型零熵核。
这里的永久冻土因气候变暖每年解冻深度增加15厘米,导致跑道沉降严重,
而零熵核不仅吸收了冻土融化的热量,阻止了地面沉降,
还为整个斯瓦尔巴群岛提供了稳定的电力,甚至让岛上的科考站实现了“热能自给”,
冬季取暖不再需要消耗燃油。亚马逊雨林边缘的火场上,消防员们正使用便携式零熵核。
这种背包大小的装置启动后,能在半径100米范围内形成“热能真空”,
肆虐的野火在十分钟内就因失去热量而熄灭,只留下带着水汽的焦土。更令人惊喜的是,
零熵核捕获的火焰热能,还能为消防设备供电,让灭火效率提升了五倍。能源危机,
这个困扰人类两个世纪的难题,一夜之间成为历史。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成员国集体陷入经济崩溃,沙特的油田上,
钻井平台被逐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光伏树——不是为了发电,
而是为了通过光合作用调节局部温度,缓解零熵核带来的区域降温。
迪拜的哈利法塔被改造成全球零熵核研发中心,顶层的停机坪变成了热能捕获实验场,
每天向全球直播零熵核的最新进展。全球碳排放曲线在2026年初出现拐点,
开始以每年15%的速度断崖式下降。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礁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科学家发现,新生的珊瑚幼虫存活率提升了60%;斯堪的纳维亚的冰川停止了消融,
甚至出现了微量的增厚;北极的海冰覆盖率在夏季首次出现回升,
北极熊的栖息地得到了短暂的喘息。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特别会议,
宣布人类提前三十年达成碳中和目标,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警报暂时解除。
3 冷却地球的代价但林砚却笑不出来。他站在南极中山站的实验室里,
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南极冰盖的监测数据:零熵核在全球范围内吸收的热量远超预期,
导致南极冰盖的扩张速度达到了每年3%,冰盖边缘已经开始挤压企鹅的繁殖地。
更让他揪心的是,
大气环流正在发生诡异的变化——原本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的哈得来环流,
强度已经减弱了23%,赤道地区的平均气温下降了4℃,
新加坡在12月下起了百年不遇的雪,积雪厚度达到了5厘米,
热带植物园里的棕榈树被冻伤,损失惨重。中纬度的西风带变得极不稳定,
欧洲大陆出现了“一日四季”的极端天气:巴黎的塞纳河在初春结上了薄冰,
柏林在4月遭遇了暴雨、冰雹、晴天的三连击,罗马的古建筑因昼夜温差过大,
墙面出现了新的裂缝。“它在冷却地球。”林砚的助手陈曦指着卫星云图,
上面标注的红色高温区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蓝色的低温异常区,
“零熵核就像无数个微型麦克斯韦妖,在不消耗外部能量的情况下分拣热量,
但它破坏了地球的热平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就是地表热量差异,
现在热量被大量转化为电能,环流自然会停滞。”林砚的手指划过屏幕,
上面是零熵核的全球分布图。三个月内,全球已经安装了超过100万个零熵核装置,
小到家庭用的微型发电机,大到沙漠中的巨型接收站,它们像一张无形的网,
正在疯狂吞噬地球的热能。他突然意识到,
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人类无法用一种极端替代另一种极端,
就像热力学第二定律永远无法被真正违背——熵增的趋势不可逆转,零熵核创造的局部熵减,
必然会以更宏大的熵增为代价。麻烦接踵而至。依赖热带热量的农业产区遭遇重创,
巴西的咖啡园被霜冻摧毁,2026年的咖啡产量暴跌70%,
全球咖啡价格飙升了五倍;泰国的稻田因低温减产50%,大米出口量锐减,
引发了东南亚的粮食恐慌;肯尼亚的鲜花产业几乎崩溃,玫瑰的花期延长了但品质下降,
出口额减少了80%。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停止了融化,
却让深埋地下的史前病菌有了复苏的可能。
俄罗斯的科学家在冻土中发现了一种存活了3万年的炭疽杆菌,其活性正在缓慢恢复,
一旦扩散,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瘟疫。更可怕的是,零熵核的量子隧穿效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
会产生微弱的时空涟漪。长期暴露在装置辐射下的人,
开始出现记忆碎片化的症状——他们能清晰地记得零熵核诞生后的一切,
却逐渐遗忘了能源匮乏时代的挣扎与坚守。东京的一位老厨师,
忘记了如何用传统炭火烤制鳗鱼,只能依赖零熵核供电的电烤炉;纽约的环保主义者,
不记得自己曾为了反对石油开采而参加过游行;北京的一位老人,
想不起二十年前冬天排队买煤的场景,甚至忘记了自己童年时用过的煤油灯。
国际社会的分裂开始显现。赤道国家联合起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反零熵核峰会”,
要求限制装置的功率,甚至拆除部分零熵核;而中高纬度国家则坚决反对,
认为零熵核是维持气候稳定的必要代价,双方在联合国大会上激烈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