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连载
《郭子仪一生的传奇故事》中的人物率军叛军拥有超高的人收获不少粉作为一部言情小“涌现的小星星”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不做以下是《郭子仪一生的传奇故事》内容概括:我叫郭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生于武周神功元年697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活了八十四这八十四个春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武举进到身系大唐安危的汾阳郡亲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见证了开元盛世的繁也熬过了安史之乱的浩更在藩镇割据的乱局中撑起了摇摇欲坠的江有人说我是“再造大唐”的功也有人说我功高震主却能善是千古罕见的智可只有我自己知这一辈我...
我叫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生于武周神功元年697年,
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活了八十四岁。这八十四个春秋,
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武举进士,到身系大唐安危的汾阳郡王,
亲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见证了开元盛世的繁华,也熬过了安史之乱的浩劫,
更在藩镇割据的乱局中撑起了摇摇欲坠的江山。有人说我是“再造大唐”的功臣,
也有人说我功高震主却能善终,是千古罕见的智者。可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辈子,
我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高光”背后,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与挣扎。
1 少年砺剑:武举出身的“无名将”我出身官宦世家,父亲郭敬之曾官至绥州刺史。
可我自幼对舞文弄墨没兴趣,反倒痴迷于骑马射箭、排兵布阵。十三岁那年,
父亲带我去观看禁军操练,看到士兵们手持长枪列阵,听到战鼓声响彻云霄,
我就对父亲说:“孩儿将来要当大将军,领兵打仗,保家卫国。”父亲闻言,既欣慰又担忧,
欣慰的是我有志向,担忧的是乱世将至,从军之路凶险万分。为了实现“当大将军”的梦想,
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箭,先是在院子里立一个稻草人当靶子,后来觉得不过瘾,
就跑到城外的山林里,以飞鸟为靶。刚开始,我一箭都射不中,
手臂还因为拉弓太用力而酸痛不已,但我从不放弃——我知道,想要成为大将军,
就得有过硬的本领。十五岁时,我已经能百步穿杨;十八岁时,
我精通了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还熟读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
对各种阵法了如指掌。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我二十一岁,
参加了朝廷举办的武举考试。
当时的武举考试分为“平射”“马射”“步射”“负重”等科目,我在“马射”科目中,
骑着马连续射中十个移动的靶心,惊呆了在场的考官;在“负重”科目中,
我扛起三百斤重的石头走了五十步,远超其他考生。最终,我以武举第一名的成绩,
被授予“左卫长史”的官职,从此踏入仕途。可刚入仕途的我,并没有得到重用。
左卫长史是个从六品上的小官,主要负责掌管左卫的文书档案,
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文件、记录军功,根本没有领兵打仗的机会。
有人劝我:“你父亲是刺史,不如让他给你找个关系,调去边境带兵。
”我却摇摇头——我不想靠父亲的关系,我要靠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往上走。
在左卫长史的岗位上,我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里,我没有懈怠,每天除了处理公务,
还坚持练武、读兵书,甚至会主动向那些有战场经验的老将军请教。开元十年722年,
吐蕃入侵河西走廊,朝廷派薛讷率军出征,我主动请缨,要求随军出征。
薛讷见我身材魁梧、谈吐不凡,又听闻我武举出身,便答应让我担任先锋官的副手。
这是我第一次上战场。当我看到吐蕃士兵挥舞着马刀冲过来时,心里既紧张又兴奋。
我按照兵书上教的方法,指挥士兵列阵迎敌,还亲自冲锋陷阵,斩杀了三名吐蕃士兵。最终,
唐军大胜,我因战功被提拔为“左领军卫中郎将”,
从六品上的小官一跃成为正四品下的将领。此后的二十多年里,
我先后在安西、北庭、河西等边境地区任职,从中郎将升到左卫大将军,
再到朔方节度右兵马使。我在边境打了无数场仗,平定过突厥的叛乱,抵御过吐蕃的入侵,
还曾率军深入漠北,为大唐开拓了千里疆土。我在边境的威望越来越高,
士兵们都愿意跟着我打仗,因为他们知道,跟着我,既能打胜仗,又能得到应有的赏赐。
可我心里清楚,边境的安宁只是暂时的。当时的唐玄宗,
已经不再是开元初年那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了,他沉迷于酒色,宠爱杨贵妃,
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朝政日益腐败。我曾多次上书,提醒玄宗要重视边境的防御,
要整顿朝政,可玄宗却把我的奏折当成耳边风,还说我“多管闲事”。
看着大唐的国运一点点走向衰落,我心里既焦急又无奈——我知道,一场大的浩劫,
很快就要来了。2 安史之乱:临危受命的“救国将”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
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叛,
率领十五万叛军南下。安禄山的叛军都是精锐的边军,战斗力极强,
再加上唐朝的守军久疏战阵,根本抵挡不住叛军的进攻。短短一个月内,
叛军就占领了幽州、蓟州、沧州等大片地区,直逼洛阳。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后,
先是震惊,然后是愤怒,他下令处死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
还派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率军东征。可封常清、高仙芝都是文官出身,
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经验,再加上唐军的兵力不足、粮草匮乏,很快就被叛军打败,
洛阳也落入了叛军手中。唐玄宗气急败坏,下令处死了封常清、高仙芝,
然后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二十万镇守潼关。可哥舒翰当时身患重病,
根本无法指挥军队,再加上杨国忠从中作梗,逼迫哥舒翰出战,
结果唐军在灵宝之战中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
潼关失守后,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见状,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亲信,
偷偷逃出了长安,逃往蜀地。就在这大唐存亡的危急时刻,我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
率军平叛。当时我正在北方抵御突厥的入侵,接到任命后,我立刻率军南下,赶赴平叛前线。
我知道,此时的大唐,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大船,而我,
就是那个要撑起这艘大船的人。我的第一站是河东今山西。
当时安禄山的叛军已经占领了河东的大部分地区,只有太原还在唐军手中。
我率军抵达太原后,并没有立刻与叛军交战,而是先整顿军队,补充粮草,
还招募了大量的新兵,加强训练。有人问我:“叛军势大,我们应该尽快出战,
收复失地才对,为什么要拖延时间?”我回答说:“叛军虽然势大,但他们孤军深入,
粮草供应不足,而且他们刚刚占领河东,根基不稳,我们只要坚守不出,
消耗他们的兵力和粮草,等到他们疲惫不堪时,再发动进攻,就能一举击溃他们。”果然,
没过多久,叛军的粮草就开始短缺,士兵们的士气也越来越低落。我抓住这个机会,
率军发动进攻,先是收复了榆次、太谷等县城,然后又围攻太原。
叛军的守将尹子奇亲自率军抵抗,我与尹子奇展开了多次激战,最终斩杀尹子奇,
收复了太原。太原之战的胜利,不仅收复了河东的大片失地,
还切断了叛军与范阳老巢的联系,为唐军的反攻奠定了基础。收复太原后,我率军继续南下,
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会师,共同讨伐安禄山的叛军。我们先后收复了绛州、陕州等重镇,
直逼洛阳。此时的安禄山,已经在洛阳称帝,建立了“大燕”政权。
安禄山得知唐军逼近洛阳的消息后,亲自率军抵抗,我与安禄山在洛阳城外展开了一场激战。
安禄山的叛军虽然精锐,但唐军在我和李光弼的指挥下,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最终,
唐军大胜,安禄山率领残部逃往邺城今河北临漳。就在唐军准备乘胜追击,
收复邺城的时候,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继承了“大燕”皇帝的位置。
安庆绪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屠杀安禄山的旧部,导致叛军内部矛盾激化。
我抓住这个机会,率军围攻邺城,安庆绪抵挡不住唐军的进攻,只好向史思明求援。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将,手握重兵,他见安庆绪大势已去,便率军假意救援,
实则想趁机吞并安庆绪的势力。最终,史思明杀死安庆绪,接管了叛军的大权,
继续与唐军对抗。史思明的实力比安庆绪更强,他率领叛军反攻唐军,
先后收复了邺城、洛阳等重镇,唐军损失惨重。我见史思明势大,
便决定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率军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坚守不出。
史思明多次率军进攻河阳,都被我击退。在河阳之战中,我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
还多次率军冲锋陷阵,士兵们见我身先士卒,士气大振,奋勇杀敌。史思明见无法攻克河阳,
只好率军撤退。河阳之战的胜利,暂时遏制了叛军的进攻势头,为唐军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可就在此时,朝廷内部却出现了矛盾。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的谗言,认为我“拥兵自重,
意图谋反”,便下令将我召回长安,解除了我的兵权。我接到命令后,
心里既委屈又愤怒——我为大唐出生入死,平定叛乱,到头来却被怀疑谋反。可我知道,
我不能反抗,因为我是大唐的将领,我要忠于大唐。我回到长安后,唐肃宗并没有治我的罪,
只是将我闲置在长安。我虽然没有了兵权,但我并没有闲着,我每天都关注着前线的战况,
还多次向肃宗上书,提出平叛的建议。可肃宗却对我的建议置之不理,
反而重用鱼朝恩等宦官,导致唐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弱,叛军的势力越来越大。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率领叛军再次进攻洛阳,唐军节节败退,
洛阳再次落入叛军手中。唐肃宗见状,只好再次任命我为朔方节度使,让我率军平叛。
我接到任命后,立刻赶赴前线,重新整顿军队,制定平叛策略。我知道,这一次,
我不能再失败了,因为大唐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我率军抵达前线后,
并没有立刻与史思明交战,而是先与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将领会师,共同商议平叛大计。
我们一致认为,史思明的叛军虽然精锐,但他们内部矛盾重重,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与史思明的矛盾尤为突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离间叛军内部的关系,
然后再发动进攻。于是,我派人暗中联络史朝义,向他许诺,只要他杀死史思明,归降唐军,
朝廷就会赦免他的罪行,还会给他封官加爵。史朝义本来就对史思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