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胡同民俗·线索深探
周明远站在葡萄架下,看着工人一点点撬开地砖,心里像揣着只兔子。
苏晓棠带来了地质系的教授,姓王,头发花白,手里总拿着个放大镜,一看就是老派的学者。
“周老师,您这院儿的地下结构不简单,”王教授蹲在坑边,用小刷子扫去浮土,“这地砖是明代的方砖,比清代的砖厚两指,下面的夯土层也很紧实,像是特意加固过的。”
苏晓棠的探测仪在坑边响个不停,屏幕上的空腔轮廓越来越清晰——竟是个两米高、三米宽的拱门,门楣上隐约有刻痕。
“王教授,您看这刻痕!”
苏晓棠指着坑壁,“像是明代官署常用的云纹!”
老张头拎着个布包来了,里面装着三炷香和一叠黄纸。
“周老师,按老规矩,挖地底下的东西得先祭拜,”他蹲在坑边,点燃香插在土里,“我师父说,这九连环胡同底下有‘镇物’,动土前不敬着点,会出事。”
周明远看着香烟袅袅升起,突然想起残卷上的“锦衣卫地牢”——永乐十三年,正是朱棣迁都北京后,锦衣卫势力最盛的时候,这地牢,难道是当年锦衣卫的秘密据点?
工人挖到第三层砖时,突然“当”的一声,撬棍碰到了金属。
苏晓棠赶紧递过手电筒,周明远探头一看,坑底露出了一个铁环,上面锈迹斑斑,却还能看出是明代的样式。
“小心点,把周围的土清干净。”
他叮嘱道。
半个钟头后,铁环周围的土被清开,一个石制的门扉露了出来,上面刻着两个字——“镇狱”。
王教授倒吸一口凉气:“这真是锦衣卫的地牢!
‘镇狱’是明代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专用字样,没想到在这儿能见到!”
苏晓棠用相机拍下门扉,突然发现门环上缠着一根红绳——那红绳的材质,和残卷上镖师腰带的颜色一模一样。
“周老师,您看这红绳!”
她指着门环,“好像是新的,不像明代的东西。”
周明远伸手摸了摸红绳,突然想起1950年代的事。
那年他才五岁,院里的葡萄架下,他爹埋过一个木盒子,当时用的就是这种红绳。
“这红绳是我爹当年用的,”他声音有些发颤,“我记得他埋盒子的时候,还跟我说,等我长大了才能挖。”
老张头突然一拍大腿:“对!
1950年代你爹当粮店掌柜的时候,确实在葡萄架下埋过东西!
我那时候还来帮忙,他不让我看盒子里是什么,只说里面是‘救命的东西’。”
王教授站起身,看着坑底的石门:“周老师,这地牢和您父亲埋的盒子,说不定有联系。
但按规定,我们得先上报文物局,等批准了才能开挖,不能私自打开。”
周明远点点头,心里却急得慌——残卷上的“三月初三见真章”,指的就是今天,要是等文物局批下来,说不定就错过了什么。
当天晚上,雨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照得院里亮堂堂的。
周明远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坑底的石门在召唤他。
后半夜,他悄悄起身,拿上祖传的刻刀和手电筒,溜到葡萄架下。
坑底的石门上,“镇狱”两个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周明远蹲下身,用刻刀轻轻刮去门环上的锈迹,突然发现门环内侧有个小孔——正好能***他那把刻刀的刀把。
他深吸一口气,把刻刀***小孔,轻轻一转。
“咔嗒”一声轻响,石门竟然开了一条缝,一股带着霉味的冷风从缝里钻出来,吹得他后颈发毛。
周明远用手电筒照进去,只见门后是一条狭窄的通道,通道壁上每隔几步就有个凹槽,像是用来放灯台的。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迈开腿走了进去——通道里的地面很平整,显然是有人经常走动。
走了大约十米,通道突然转弯,转过弯后,周明远的手电筒照到了一样东西——一个陶制的灯台,上面还残留着灯油的痕迹,灯台底部刻着“永乐十西年制”。
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
周明远猛地回头,手电筒的光里,苏晓棠正站在通道口,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
“周老师,我就知道您会来,”姑娘笑得有些无奈,“我跟王教授说了,他让我跟着您,注意安全。”
两人继续往前走,通道壁上渐渐出现了刻痕——有的是刀痕,有的是字迹。
苏晓棠用相机拍下来,放大后一看,竟是些人名和日期,最早的是“永乐十五年三月”,最晚的是“民国三十八年五月”。
“民国三十八年就是1949年,”苏晓棠轻声说,“那时候北平刚和平解放,难道还有人来这地牢?”
周明远突然停住脚步,手电筒照到了通道尽头的一扇木门——门上挂着把铜锁,锁上缠着的红绳,和他爹当年用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