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上学中ing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上小学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一般在小学第一学期就会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第一批加入少先队,所幸阿辉是第一批,经过选拔的这一批孩子鱼贯而入主席台,会有一些大年级的学姐学哥每人对立一个,校长或者主任讲话。

最后的环节就是这些大孩子给对面的学弟学妹绑上红领巾,宣读少先队员誓言,然后礼成。

戴上红领巾的同学脸上满是喜悦,没有的则是一种羡慕而又失落的表情。

至今回想起来,也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情。

实际好像至此以后,同学之间的界限就己经慢慢的分化,虽说小学,也是基本上成绩在前边的是一个阶层自己玩,下课聊天或者中间休息。

那些成绩垫底的同学也自自然然的坐在后排,每天没心没肺的依旧乐呵呵的玩耍和捣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不会玩的实际小学的功课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获取基础知识的过程,现在想来,只要用心一点点,就绝对不会差,而且那时候的课程,不像现在涉及了太多,甚至于把家长也代入到和孩子一起参与完成作业那时候,阿辉每天的任务就是上学,一般早上西节,下午两节。

下午回家就首接写作业,也不多,完成以后就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了,现在想来,小学真是人生中最没有学习负担的一个学习阶段了再七十年代的时候,流行一个电子产品,那就是广播,俗称“半导体”。

它会播放许多趣事或者有一些固定的节目,记忆最深的就是中午会有一个评书联播,或者三国演义,或者一些隋唐演义等等这些历史故事那些广播的主持人现在想来,也是很厉害,娓娓道来,而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或者她们的语气也跌宕起伏,机会听广播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阿辉每天就会12点准时听广播,边吃饭边听,有时候甚至于午睡都会听着广播睡着,下午放学又是一轮播放节目,乐此不疲,这也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一个大众化娱乐项目了。

不像现在,各种电子产品,电脑,手机,平板……,真的那时候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说,生到现在,是幸福的,虽说人们的生活也陷入了许多的物质沦陷还有生活的复杂性,但是它确实给予了人们许多的便利,可以更好的接触到许多不曾面对的社会环境记忆中阿辉的小学位于闹市之中,后面还有一个小教堂,每到周末那些信徒们都会做礼拜,还会唱赞歌,学生们这个时候就会嘻嘻哈哈的挤在一起,透过一些能看过去的地方,首先接触了一些这个社会的不同信仰的人生态度,才了解,哦,原来还会有不同的人信奉的上帝,耶稣,基督教徒。

走上社会以后,才慢慢明白,都是人的一种信仰。

那时候一个年级大约是三个班级,阿辉当时很凑巧的赶上了六年制小学,所以总共就是18个班级的孩子要在早晨共同在操场上做操,有些时候还有一些活动,因此也需要一个大的环境来容纳这些孩子。

尤其开运动会,也是在学校内完成的,因此,学校基本的操场都是环绕一圈200米吧。

这是最基本条件。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