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做了一个PPT,想跟你谈谈。"
林思雨端着笔记本电脑走进客厅,神情严肃得像要宣布什么重大决定。
我林志强放下手中的报纸,看着这个十八岁的女儿。她今天特别正式,穿着白色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就像要参加什么重要的商务会议。
"什么PPT?"我疑惑地问。
"关于你这些年对我的教育方式。"她打开电脑,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论林志强对女儿林思雨的精神虐待及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
我愣住了。
她点击翻页,第二页标题是"虐待行为统计",密密麻麻列着各种"罪状":
"2019年3月15日,强迫我参加钢琴比赛,当我表示不想参加时,威胁断绝父女关系。"
"2019年6月20日,因为我数学考试98分而非满分,对我进行言语暴力,称我'不争气'。"
"2020年1月3日,强制要求我学习书法,无视我的个人兴趣爱好。"
每一条都标注了具体时间、地点、证人,甚至还有录音截图。我看着屏幕上那些熟悉的日期,脑子里开始回忆那些场景。
钢琴比赛那次,我确实说过"你不参加比赛,爸爸会很失望"这样的话。数学98分那次,我确实说过"就差那两分,多可惜"。学书法那次,我确实坚持让她去上课。
但这些,都被她定义为"虐待"。
"思雨,你这是什么意思?"我的声音有些发抖。
她面无表情地继续翻页:"第三页,心理创伤分析。根据我查阅的资料,父亲的控制欲和完美主义倾向,已经对我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屏幕上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术语:强迫症倾向、讨好型人格、自卑情结、原生家庭创伤。
"第四页,对比分析。"她的声音依然平静,"这是我同学张佳的家庭教育模式,从不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李明的家庭,父母从不对孩子的成绩有任何要求。"
我开始觉得荒谬。张佳是我们小区出了名的问题少年,因为缺乏管教,十六岁就辍学在外面混社会。李明更是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十八岁了还要妈妈喂饭。
"第五页,法律依据。"她继续着这场像法庭审判一样的PPT演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我不想再听下去了。
这个我含辛茹苦养大十八年的女儿,现在正用100页的PPT,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控诉着我这个父亲。
每一条指控都有时间地点,每一个证据都有录音截图,每一项分析都引用了专业资料。她甚至还做了数据图表,统计了我每个月"虐待"她的频次。
我忽然想起了三年前的那个夜晚。
那是2021年的冬天,我因为急性心梗被送进医院。病床上的我以为自己要死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女儿还没有成年,没有人照顾她。
我拉着医生的手说:"如果我出了什么事,一定要帮我照顾好我女儿。她才十五岁,没有妈妈,只有我一个亲人了。"
当时林思雨趴在病床边哭得稀里哗啦,说:"爸爸,你不能死,我只有你了,以后我一定听话,一定好好学习。"
现在想起来,那些眼泪,大概都是假的吧。
"第六页,改进建议。"她仍在继续,"建议父亲接受心理治疗,改变控制型教育理念。第七页,补偿方案。建议父亲为过往的心理创伤支付精神损失费..."
我突然站起身,打断了她:"够了。"
她抬起头看着我,眼中没有一丝愧疚或者不安,只有理所当然的正义感。
"爸,你听完了吗?还有93页呢。"
93页。
她用了100页PPT来控诉我。
我看着这个和我长得很像的女孩,忽然觉得很陌生。这真的是我女儿吗?是那个小时候生病了会撒娇要我抱抱的小丫头吗?是那个每次我出差回来都会扑到我怀里喊"爸爸我想你了"的小天使吗?
"思雨,你觉得爸爸这些年对你不好吗?"我问。
"不是不好,是控制。"她纠正我,"你所谓的好,都是建立在我按照你的意愿生活的基础上。一旦我有自己的想法,你就会用失望、愧疚这些情绪来绑架我。"
情绪绑架。
又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原来在她眼里,我这个父亲的所有关爱,都是有毒的,都是错误的,都是需要被修正的。
"那你希望我怎么做?"我问。
"第98页,具体要求。"她熟练地翻到后面,"第一,立即停止对我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任何干预。第二,为过往的心理创伤道歉。第三,支付我大学期间的所有费用,但不得过问我的专业选择和生活方式。第四..."
我没有再听下去。
因为我想起了一件事。
三年前心梗的那个晚上,我其实已经死过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