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房租事未了,巧妇难为无米炊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百味居”内重归寂静,只余灶台间隐约飘散的芝麻香气。

灵儿倚在门边,目送赵大勇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唇角的笑意渐渐淡去。

晨光愈发明亮,将她纤细的身影在青砖地上拉得老长,平添几分孤寂。

她转身回屋,目光扫过空荡的店堂。

八仙桌沉默地立着,条凳歪斜,账本上落着一层薄灰。

方才赵大勇那番闹腾,反倒让此时的寂静显得格外沉重。

“租金虽暂缓,终究是要还的。”

灵儿轻声自语,走到樟木钱箱前,掀开箱盖。

里头那几张单薄的纸币,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寒酸。

父亲留下的字条“财帛需自挣,方知生活艰”此刻读来,字字锥心。

她不是不懂父母的苦心,只是往日里总觉着这些俗务离自己很遥远。

如今首面这窘境,才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要银钱打点。

灵儿合上箱盖,指尖在粗糙的木纹上轻轻摩挲。

这钱箱还是祖父那辈传下来的,边角己被摩挲得光滑如玉。

她记得小时候,常看见父亲在夜深人静时,就着昏黄的油灯(父亲常言夜静读书时,油灯灯焰跳动间意境尤佳),一笔一划地记着账目。

那时不解,如今才懂其中艰辛。

“也罢,既来之,则安之。”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往后院走去。

后院比前堂稍小,却收拾得整齐。

一角堆着柴薪,另一角是口水井,井台旁种着几株翠竹,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最惹眼的,是墙根下那一排陶缸,里头装着父母离家前备下的米面杂粮。

灵儿掀开第一个米缸,只见白米只剩薄薄一层,勉强盖住缸底。

她伸手捞起一把,米粒从指缝间簌簌落下,在缸底溅起细微的回响。

“这般光景,怕是撑不过十日。”

她蹙起秀眉,又依次查看其他缸瓮。

面粉见底,豆子只剩小半缸,连最耐放的干货也所剩无几。

这般境况,比她预想的还要糟糕。

父母留下的“常用之资”,竟是这般捉襟见肘。

她立在院中,晨风拂动她月白的裙裾,裙角的银竹在风中轻轻颤动。

往日里,她总觉得这些俗物琐碎无趣,远不如研究《山海食单》来得有意思。

可如今,这些米面粮油,却成了她必须面对的难题。

忽然,她想起昨日那碗芝麻糊。

赵大勇饮下后的反应犹在眼前,那本《山海食单》中记载的种种奇效,或许不全是虚言。

这个念头如星火般在她心中一闪,随即燃起希望的光。

她快步回到店中,重新捧起那本《山海食单》。

这一次,她不再漫不经心,而是逐字逐句地细读起来。

“五谷者,民生之本,天地之精...”她轻声念着“灵谷篇”的开篇,指尖在泛黄的书页上缓缓移动,“其性温和,其味甘平,善养五脏,益气血...”这些往日里她觉得平淡无奇的记载,此刻读来却别有深意。

书中不仅记载了各种食材的性味功效,还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不同的烹制方法,激发其内在的“灵性”。

比如普通的大米,若以特定的山泉水浸泡,再以文火慢蒸,便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精华,食之可补中益气。

又比如最常见的黄豆,若经过九蒸九晒,再以特殊手法发酵,制成的豆豉便有开胃健脾之效。

这些法子里,有些看似玄妙,细想之下却暗合医理;有些则与她在学堂里学过的物性之理隐隐相通。

灵儿越读越觉有趣,方才的愁绪渐渐被求知的热切所取代。

她忽然明白,父母留下这本书,或许不只是让她继承这家食肆,更是要她明白——真正的学问,从来不在死记硬背的经书里,而在活色生香的生活中。

“既然寻常食材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她合上书页,眸光闪动,“何不试试?”

主意既定,她便行动起来。

先是将所剩无几的米面杂粮一一清点,又去后院摘了些自种的时蔬。

这些菜蔬虽不名贵,却鲜嫩水灵,带着露水的清甜。

她决定先从最简单的做起——熬一锅粥。

这可不是普通的白粥。

她依照食单所载,取来仅剩的白米,用西山泉水细细淘洗。

这泉水是父亲往日特意运回的,清冽甘甜,富含矿物质。

她将米粒浸泡其中,观察着它们渐渐饱满的过程,心中默默计算着时辰。

又去后院摘来几片嫩绿的青菜,一把鲜香的香菇,还有一小撮枸杞。

这些看似平常的食材,在她手中却有了别样的意义。

灶火升起,青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

她没有用那口大灶,而是选了一个小巧的砂锅。

待水将沸未沸之时,她才将泡好的米粒缓缓倒入锅中。

“开水下米,米粒饱满;文火慢熬,米油尽出。”

她回忆着食单上的要诀,小心地控制着火候。

粥在锅中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米香渐渐弥漫开来。

她不时用长勺轻轻搅动,防止粘锅。

待米粒开花,粥汤浓稠时,才依次放入切好的菜丝、菇片和枸杞。

最后,她撒上少许盐花,滴上几滴香油。

一锅青菜香菇粥便做好了。

粥色青白相间,米粒晶莹,菜丝碧绿,菇片柔韧,枸杞点点嫣红,煞是好看。

香气更是诱人,米香、菜香、菇香交织在一起,勾人食欲。

灵儿盛了一碗,小心地吹凉,尝了一口。

粥入口绵滑,米香浓郁,青菜的清新与香菇的鲜香完美融合,枸杞的微甜更添风味。

一碗下肚,暖意自腹中升起,散向西肢百骸,连精神都为之一振。

“果然与寻常粥品不同。”

她细细品味着,眼中闪过惊喜。

这锅粥虽没有芝麻糊那般立竿见影的奇效,却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山海食单》的不凡。

寻常食材,只要烹制得法,也能化寻常为神奇。

更重要的是,这锅粥成本极低,所用的都是最易得的食材。

若是能多研制几道这样的菜品,或许真能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她正思忖间,店外忽然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瘦小的身影在门口探头探脑,却是方才那个在街角张望的小乞丐。

那孩子约莫七八岁年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唯有一双眼睛又大又亮,此刻正怯生生地望着她,或者说,望着她手中的那碗粥。

灵儿心下一软,朝他招招手:“进来吧。”

小乞丐犹豫片刻,最终还是抵不住食物的诱惑,小心翼翼地挪了进来。

他赤着脚,脚上沾满了泥污,每走一步都在干净的地面上留下一个模糊的脚印。

“坐下吃吧。”

灵儿又盛了一碗粥,推到他对面的桌上。

小乞丐看看粥,又看看灵儿,似乎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好事。

待确认灵儿是认真的,他才猛地扑到桌前,捧起碗就往嘴里倒,连勺子都顾不上用。

“慢些吃,小心烫着。”

灵儿轻声提醒,眼中闪过一丝怜悯。

那孩子却恍若未闻,三两口便将一碗粥喝得精光,连碗底都舔得干干净净。

吃完后,他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唇,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余粥。

“还要吗?”

灵儿柔声问道。

小乞丐用力点头,脏兮兮的小脸上写满了渴望。

灵儿又给他盛了一碗,这回他吃得慢了些,但依旧狼吞虎咽。

两碗热粥下肚,他苍白的脸上终于有了些血色,连眼睛都亮了几分。

“谢谢...谢谢姐姐...”他放下碗,小声说道,声音细若蚊蚋。

“你叫什么名字?

家里人呢?”

灵儿在他对面坐下,轻声问道。

小乞丐低下头,绞着衣角:“我叫阿吉...没有家人了...”灵儿心中一酸,正要说些什么,忽然注意到阿吉的变化。

方才他还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此刻却精神了许多,连那双大眼睛都格外有神。

更让她惊讶的是,阿吉原本干裂的嘴唇渐渐润泽,枯黄的头发似乎也多了些光泽。

这变化虽不似赵大勇那般夸张,却真实可辨。

难道这粥...她忽然想起食单上的记载:“五谷为养,蔬果为助。

调和得宜,可补气血,益精神。”

看来这锅精心熬制的粥,果然有些门道。

“姐姐,这粥真好喝...”阿吉小声说道,眼中有星光闪烁,“我从没喝过这么好喝的粥...”灵儿看着他满足的模样,心中忽然一动。

或许,她找到了破局之法。

这世间之人,无论贫富贵贱,总免不了一日三餐。

若她的菜品真有些特别之处,何愁没有顾客上门?

她看着空了的粥锅,又看看面色红润的阿吉,唇边重新漾起笑意。

“阿吉,姐姐这店里还缺个帮手,你可愿意留下来?”

阿吉猛地抬头,眼中满是不可置信:“真...真的吗?”

灵儿点点头:“自然是真的。

包吃包住,虽然没有工钱,但总好过流落街头。”

阿吉喜出望外,连忙从凳子上跳下来,就要给灵儿磕头:“谢谢姐姐!

谢谢姐姐!

阿吉一定好好干活!”

灵儿扶住他,看着他激动的小脸,心中五味杂陈。

她自己的前程尚且未卜,如今又添了一张嘴。

可看着这孩子眼中的希望之光,她又觉得这个决定没错。

“去吧,先把碗洗了。”

她柔声说道,“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阿吉用力点头,小心翼翼地捧着碗筷往后院去了。

他那瘦小的身影在门槛处绊了一下,却很快站稳,脚步轻快得像只小雀。

灵儿望着他的背影,轻轻吐出一口气。

窗外,日头己升得老高,明晃晃的阳光洒满庭院。

前路虽难,但既己迈出第一步,便只能继续走下去。

她转身重新翻开《山海食单》,目光在那些玄妙的记载上游走。

米缸将空,杂粮见底,这是眼前的危机,却也可能成为转机。

她忽然想起食单末尾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至味不在珍馐,而在用心。”

用心二字,说来简单,做来却难。

但此刻的她,别无选择。

灶台上的砂锅还温着,残余的粥香在店堂中袅袅不散。

这香气虽淡,却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