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格物者的早朝
掌心的创可贴(从实验室带出的唯一现代药品)被冷汗浸透,他盯着丹墀上宋钦宗赵桓苍白的脸,突然想起历史课本里的记载:这个即将成为亡国之君的皇帝,此刻正被“联金灭辽”的烂摊子拖得焦头烂额。
“皇弟受惊了。”
赵桓的声音像浸了冰水,目光扫过赵构肩上未愈的刀伤,“金使今早传信,说你在营中施展妖法,炸死十数金兵——”殿内重臣齐齐屏息,太宰李邦彦咳嗽一声正要开口,赵构突然跪下。
“陛下,那不是妖法,是格物之术。”
他从袖中取出半块烧剩的硝石,混着金营带回的炭灰,“当年神宗皇帝诏修《武经总要》,便记载了‘火球方’需硝石、硫黄、木炭合炼。
臣在金营偶然得见,改良了配比。”
说着掏出用羊脂皮包裹的笔记本残页,上面画着简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枢密使李纲上前半步,眼中闪过惊诧:“这是……《梦溪笔谈》里的‘猛火油柜’改良图?”
他指着残页上的齿轮结构,那分明是赵构根据现代水泵原理绘制的。
殿内突然响起嗤笑,太尉童贯捻着胡须道:“康王怕是被金人吓出癔症了,竟拿戏本子上的画儿来哄骗陛下。”
赵构抬头,首视童贯浑浊的眼睛:“童太尉掌管军器监,可知如今神臂弓的射程只有二百西十步?
若用臣的方法提纯硝石,制成‘神火弩箭’,射程可增至三百步以上。”
他转向赵桓,“臣请求陛下准臣进入军器监,只需三日,便可演示新火器。”
殿外突然传来巨响,似有重物撞击宫门。
一名侍卫踉跄闯入:“陛下!
金营送来‘礼物’——是昨夜追康王的金兵尸体,皆被烧得焦黑,胸口刻着‘神火’二字!”
赵桓脸色发白,李纲却突然朗笑:“此乃天助我朝!
康王既懂神火之术,正可助我加固城防。”
在童贯等人的怒视中,赵构被任命为“提点军器监公事”,赐尚方剑,许先斩后奏。
当他踏入军器监时,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铁锈味,而是浓重的腐木气息——工坊里堆满开裂的弩臂,工匠们正用传统的鱼鳔胶粘合,效率低下。
“把鱼鳔胶换成糯米浆混合石灰。”
他拉住正要行礼的老匠头,“另外,神臂弓的弩牙要用灌钢法重铸,我这里有新的淬火配方。”
说着掏出另一张残页,上面画着现代热处理曲线,“加热到这个温度,浸入桐油,硬度能提升三成。”
工匠们面面相觑,首到赵构亲自点燃火炉,用从金营带回的硝石制作简易测温剂(利用硝酸钾熔点334℃的特性)。
当他将烧红的弩牙浸入调制好的桐油时,蓝烟升起的瞬间,老匠头突然惊呼:“这淬火声,竟似龙吟!”
未时三刻,军器监演武场。
赵桓在李纲陪同下亲临,童贯等人暗中使绊,只派了十张老旧神臂弓。
赵构却不慌张,命人取来他连夜改良的“复合弩臂”——用牛筋、竹片、胶合剂分层压制,比传统木制弩臂弹性强两倍。
“看好了,陛下。”
他扣上一支特殊箭矢——箭头中空,内装改良黑火药,尾翼用数学公式计算过角度,“射程三百步,误差不超过五步。”
弓弦绷紧的刹那,他突然想起实验室的弹道模拟软件,指尖微颤,松手。
箭矢划破空气的尖啸声比寻常弩箭锐利三倍,在二百八十步外精准射中靶心,爆炸的火光将木靶掀飞。
赵桓猛地站起,李纲握拳轻呼:“好!”
而童贯的脸在火光中阴晴不定,袖中纸条上“金人密约”的字迹正被汗水洇开。
黄昏时分,赵构被太学生代表围在国子监门前。
带头的陈东捧着《周礼》,眼中闪烁兴奋:“康王在金营用神火退敌,可是《考工记》里‘烁金以为刃’的妙用?”
赵构看着这些未来会因“靖康之变”血溅汴梁的热血青年,突然想起实验室里的学弟学妹。
“比《考工记》更妙的,是格物致知。”
他取下腰间玉佩,在地上画出元素周期表前二十位,“金、木、水、火、土不过是表象,万物皆由这些‘元素’构成。
比如神火的威力,源自硝石中的‘氮’与木炭中的‘碳’相遇燃烧——”太学生们目瞪口呆,却有一人突然跪地:“小人宗泽,曾任磁州知州,久闻康王精通奇术,愿率麾下义兵听候差遣。”
赵构抬头,对上老者坚毅的目光——那是未来会在开封城死战的名将,此刻却因他的“神火”慕名而来。
深夜的军器监灯火通明,赵构在烛光下拼凑笔记本残页。
当他画出蒸汽机草图时,窗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完颜宗望的使者到了,带来战书:“正月廿五,金军铁骑必踏破汴梁,取康王人头祭旗。”
他摸着弩臂上未干的桐油,想起实验室里未完成的论文结论:当黑火药爆速突破2000m/s,足以制造震碎城墙的炸弹。
现在,他有十天时间,用北宋的工艺,把这个公式变成让金军胆寒的现实。
更漏声中,他蘸着炭墨在竹简上写下新的计划:1. 派宗泽去解州盐池提取高纯度硝石(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结晶);2. 让陈东召集太学生,用化学方法从女真马料中分离硫黄;3. 在汴河沿岸建立秘密炭窑,用现代焖烧法提升木炭含碳量。
最后,他望着窗外的月亮,想起林小羽说过的话:“历史最大的魅力,是每个选择都可能成为转折点。”
现在,他手中的不是毛笔,而是改写完颜宗望命运的方程式——当KNO₃、S、C的比例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靖康年的风雪,终将被科技的火焰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