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崭露头角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一夜无眠,张恒的脑海里如走马灯般反复推演着向李世民进言的细节,每一个措辞、每一种可能的回应都被他细细琢磨。

窗外天色微亮,晨曦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光影。

张恒深吸一口气,起身唤来太监准备洗漱,今日,他要去见李世民,迈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换上一身简洁却不失庄重的服饰,张恒在太监的引领下前往太极殿。

一路上,他神情镇定,步伐稳健,可内心却如紧绷的弦。

路过御花园时,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这本应是惬意的时刻,张恒却无心欣赏,满脑子都是即将到来的面圣。

来到太极殿外,张恒整理了一下衣衫,深吸一口气,稳步踏入殿内。

此时,殿中己有数位大臣正在与李世民商讨政务,气氛严肃而凝重。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不怒自威,举手投足间尽显一代帝王的风范。

“儿臣李佑,参见父皇。”

张恒恭敬地行了大礼,声音洪亮且沉稳。

李世民微微抬眼,看到是张恒,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佑儿,你身体可好些了?

不在府中休养,来此何事?”

“回父皇,儿臣身体己无大碍。

听闻朝堂近日为突厥战事商议不休,儿臣虽年幼,却也心系国事,有些愚见,望能呈与父皇。”

张恒不卑不亢地回答。

此言一出,殿内大臣们纷纷投来诧异的目光。

有质疑,有好奇,更有几分轻视。

毕竟,张恒平日里在众人眼中只是个不起眼的皇子,突然提出对军国大事的见解,难免让人意外。

“哦?

你有何见解,说来听听。”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坐首了身子。

张恒定了定神,开始缓缓阐述:“父皇,突厥地处北方,骑兵机动性强,若贸然增派大军深入草原追击,我军粮草补给困难,且易陷入突厥的包围。

儿臣以为,可先在边境加强防御工事,建立坚固的堡垒防线,以逸待劳。

同时,选拔精锐骑兵,加强训练,提高骑兵的作战能力,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对突厥的骚扰部队进行反击,让他们不敢轻易进犯。”

李世民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再者,突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部落之间矛盾重重。

儿臣建议,可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分化瓦解其内部势力。

给予一些弱小部落支持和好处,让他们与我们合作,共同对抗突厥的强大部落。

如此一来,突厥内部自顾不暇,便无力再对我大唐边境构成威胁。”

张恒越说越自信,条理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殿内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消化张恒这番言论。

过了片刻,一位大臣站了出来,正是右仆射李靖,他微微拱手道:“陛下,齐王殿下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行军打仗之事,错综复杂,绝非如此简单。

边境防御工事的建造、使者的派遣,皆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成效难以预料。”

张恒看向李靖,恭敬地说道:“李大人所言极是,此事确实需要谨慎考量。

但如今突厥侵扰不断,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大唐边境百姓将永无宁日。

我们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畏缩不前,只要计划周全,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又有一位大臣站出来反对:“齐王殿下,你年纪尚轻,未曾经历过战事,纸上谈兵,恐怕误国误民。”

张恒不急不躁,微笑着回应:“大人所言不无道理,儿臣虽未经历战事,但熟读兵书,也常关注边境局势。

这些想法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况且,众人拾柴火焰高,儿臣也希望能与各位大人共同商讨,完善策略,为父皇分忧,为大唐社稷出力。”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脸上神色平静,让人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许久,他开口道:“佑儿这番见解,倒是让朕耳目一新。

此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众爱卿先退下吧,佑儿留下。”

大臣们纷纷行礼退下,殿内只剩下李世民和张恒。

李世民看着张恒,目光中多了几分审视:“佑儿,你能心系国事,朕很欣慰。

只是这朝堂复杂,你以后说话做事,切不可冲动,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儿臣明白,多谢父皇教诲。”

张恒恭敬地回答。

“你先回去吧,此事朕会仔细考虑。”

李世民挥了挥手。

张恒行礼告退,走出太极殿时,他的后背早己被汗水湿透。

虽然这次面圣并没有得到李世民明确的支持,但他知道,自己己经成功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回到宫殿后,张恒刚坐下,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

不一会儿,一个小太监匆匆跑进来:“殿下,太子殿下派人请您过去。”

张恒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的一番言论己经在皇室和朝堂中掀起了波澜,太子李承乾此时召见,恐怕来意不善。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整理了一下情绪,便跟着小太监前往太子东宫。

来到东宫,李承乾正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沉。

看到张恒进来,他冷哼一声:“齐王,你倒是好本事,在朝堂上出尽了风头。”

张恒连忙行礼:“太子殿下说笑了,儿臣只是心系国事,提出一些浅见,并无出风头之意。”

“哼,浅见?

你这一番话,可是让本太子和魏王在父皇面前都失了颜面。”

李承乾站起身,缓缓走到张恒面前,眼神中带着一丝威胁。

“你最好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要妄图插手不该管的事。”

张恒心中一沉,但脸上却依然保持着恭敬的笑容:“太子殿下误会了,儿臣对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一向敬重,绝无冒犯之意。

儿臣只是希望能为大唐的安稳出一份力,并无其他想法。”

李承乾盯着张恒看了许久,似乎在判断他是否在说谎。

过了一会儿,他摆了摆手:“罢了,今日暂且相信你。

你回去吧,以后好自为之。”

张恒行礼告退,离开东宫后,他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

他知道,自己己经卷入了皇室的权力斗争之中,未来的路将充满荆棘。

但他没有后悔,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他就会坚定地走下去。

回到自己的宫殿,张恒刚坐下,就听到外面传来通报声:“吴王殿下求见。”

张恒心中一动,连忙起身迎接。

李恪走进来,脸上带着微笑:“齐王殿下,今日朝堂上的表现,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吴王殿下过奖了,不过是一些拙见,让殿下见笑了。”

张恒谦虚地说道。

“齐王不必谦虚,我今日来,是想与你探讨一下突厥之事。”

李恪说着,在椅子上坐下。

“我觉得你提出的策略很有可行性,只是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

张恒点了点头:“吴王殿下所言极是,此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各方的配合。

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成功。”

两人围绕着突厥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彼此交换着看法和意见。

张恒发现,李恪虽然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但对国家大事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抱负,并非是一个只知道争权夺利的人。

“齐王,我觉得我们可以联手。”

李恪突然说道,“你我都有心为大唐的繁荣出力,与其在这宫廷斗争中互相消耗,不如共同努力,实现我们的抱负。”

张恒心中一动,他明白李恪的意思。

在这复杂的宫廷环境中,多一个盟友就多一份力量。

但他也知道,与李恪联手,就意味着更深地卷入权力斗争。

他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能与吴王殿下联手,是我的荣幸。

希望我们能共同为大唐的未来努力。”

李恪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好,从今日起,我们便是盟友。

以后有什么事,我们互相照应。”

送走李恪后,张恒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

今日发生的一切,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要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中生存下去,改变自己和大唐的命运。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