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书院的教诲
那些曾经看似平常的日子,如今却成为了她内心深处最珍贵的回忆和前行的动力。
书院的课堂上,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陈旧的木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谢清婉端坐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老师对儒家经典的讲解。
“‘仁者爱人’,同学们,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所谓仁,就是要关爱他人,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老师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仿佛能穿透岁月的尘埃,首抵人心。
谢清婉微微仰头,眼神中充满了思索。
她轻声问道:“老师,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践行仁呢?”
老师微笑着回答:“婉儿,仁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
比如,对身边人的友善和帮助,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怀,甚至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都是仁的表现。”
谢清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下老师的话。
在学习《孟子》时,谢清婉对“浩然之气”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呢?”
她疑惑地问道。
老师放下手中的书卷,走到窗前,望着远方的青山说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首、勇敢、无畏的精神力量。
它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为外物所动摇。”
谢清婉站起身来,走到老师身边,一同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似乎有了一丝明悟。
除了经典的研读,书法课也是谢清婉颇为喜爱的一门课程。
老师亲自示范,毛笔在他手中犹如灵动的蛟龙,一笔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和韵味。
“书法之道,在于心手合一,意在笔先。”
老师一边书写,一边教导着谢清婉。
谢清婉手握毛笔,小心翼翼地临摹着字帖,每一个笔画都倾注了她的专注和用心。
当她完成一幅作品时,老师会仔细地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她不断改进。
在绘画课上,老师常常带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眼中的美景。
“绘画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描绘,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老师的话语回荡在谢清婉的耳边。
她坐在小溪边,望着潺潺的流水和岸边盛开的野花,心中涌起无限的感动。
她用画笔轻轻地勾勒着,试图将这份美好永远定格在画布上。
书院的藏书阁是谢清婉经常光顾的地方。
那里收藏着丰富的典籍,从古老的哲学著作到诗词歌赋,应有尽有。
她常常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有一次,她在一本古籍中读到了关于“礼”的论述,对其中的含义感到困惑。
于是,她向老师请教。
老师耐心地解释道:“礼,是社会秩序的规范,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懂礼、守礼,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谢清婉恍然大悟,明白了礼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书院的日子里,谢清婉不仅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还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如何做人。
老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儒家的道德准则。
有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打破了书院的花瓶,害怕受到责罚而不敢承认。
老师知道后,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语重心长地说:“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
勇于承认,勇于改正,才是君子之道。”
这件事让谢清婉深刻地理解了诚信和担当的意义。
还有一次,书院里来了一位贫困的访客,老师不仅热情地招待了他,还给予了他物质上的帮助。
老师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我们有能力时,应当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些点点滴滴的教诲,如春雨般滋润着谢清婉的心田,让她逐渐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
在书院的一次讨论会上,同学们就“义利之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谢清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义比利更重要。
追求利益不能违背道德和正义,否则即使获得了财富,也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道:“婉儿说得不错。
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们要坚守道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在书院的岁月里,谢清婉不断汲取着儒家思想的精华,她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
这些宝贵的教诲,将伴随她一生,成为她在未来道路上的指引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