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店幌恰似彩蝶翩跹,上头绘满神秘莫测、弯弯曲曲的异域文字与奇异图案,在微风中招摇生姿。
人潮涌动,摩肩接踵,操着不同口音的行商坐贾、往来旅人穿梭其中,讨价还价声、谈天说笑声交织一片,奏响一曲繁华的市井乐章。
林婉兮与苏墨尘并肩走进一家专营茶器的店铺,店内空间虽不算阔绰,却被各类精巧茶器堆砌得满满当当,反倒营造出一种拥挤而富足的热烈之感。
木质货架被琳琅满目的货品压得“吱呀”作响,似在哼着繁忙贸易的小曲儿。
波斯店主满脸堆笑,那碧眼闪烁着热忱光芒,扯着生硬却高昂的汉话,不断吆喝:“尊贵的客人呐,快瞧瞧这新到的琉璃茶盏,匠人们的心血结晶呐,还有这银制茶漏,精美堪比月宫珍宝嘞!”
其声音在店内嗡嗡回荡,引得众人目光纷纷聚焦。
此时,店内一隅,一位老者正立身于一处采光尚好之地,那儿有扇雕花小窗,几缕日光奋力穿透窗棂,洒下细碎金芒,为老者披上一层暖煦的纱衣,衬得他那身素色锦袍愈发古朴出尘。
老者手中把玩的瓷杯,莹白似雪,釉面流光溢彩,墨竹之绘清幽雅致,似自带一股静气,与周遭喧嚣形成鲜明对照。
林婉兮先是欠身,轻提裙摆,盈盈行礼,身姿婀娜,尽显温婉,老者微笑点头回礼,手中仍摩挲着瓷杯,似不舍放下这心爱之物。
林婉兮莲步轻移,玉手拿起一只琉璃茶盏,那茶盏似有灵犀,在她指尖轻颤,她对着光,微仰螓首细细端详,眼眸中映出澄澈光彩,恰似那茶盏中凝萃的秋水。
“苏公子,你瞧这工艺,着实精妙绝伦,琉璃质地仿若不存在般,比之咱们本土温润厚实的瓷器,多了几分空灵剔透之感,仿若盛上茶汤,便能映出整个荔湾湖光呢。”
苏墨尘微微俯身,脑袋轻靠过来,与婉兮一同凝视茶盏,呼吸间的温热似有若无拂过婉兮脸颊,令她心尖轻颤。
“确是好物,不过,我听闻琉璃烧制需极高温度,大食工匠掌握独特秘方,方能制出这般成色。
在我大宋,瓷器名扬海外,靠的是细腻胎土与匠人们世代传承的火候把控,各有千秋呐。”
说着,抬眸看向婉兮,目光交汇,似有道不明的情愫流转。
那老者见状,轻咳一声,笑声爽朗如洪钟,打破这稍显旖旎的氛围,笑着插话道:“二位所言极是,这琉璃与瓷器,恰似异域与本土的匠艺之花,各绽芳华呐。
老叟我走南闯北,收罗诸多茶器,可每逢新品,仍觉惊喜不断。”
言罢,老者稳步踱步靠近,将手中瓷杯轻置于柜台上,“嗒”的一声,在喧闹中依旧清晰可闻,手指点着那琉璃茶盏,继续道:“就像这琉璃盏,透光见影,用来赏春茶之色,妙哉;可咱大宋这瓷杯,厚润保温,品秋茶时,暖手暖心呐。”
周围顾客们正各自沉浸在茶器的品鉴与挑选中,听闻老者这话,好几人都被吸引过来,围拢在旁,眼神满是好奇与兴致。
一位身形富态的商人模样之人,摇着手中折扇,扇面上绘着的山水随着动作若隐若现,急声问道:“老丈,您这话可真新鲜,那按您说,这黑茶又该配啥样的茶器才出彩嘞?”
话落,周围人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讨论起自家平日里的饮茶偏好与所用茶器。
苏墨尘拱手行礼,身姿挺拔,衣袂轻拂,恭敬问道:“前辈定是行家,还望赐教,在这琳琅满目的茶器中,如何慧眼识珠,挑出最适配香茗之物?”
老者捻须而笑,手指在胡须间悠然穿梭,双目透着睿智光芒,微微颔首后开口:“公子有礼了,这茶器选品呐,讲究可多咯。
首看材质与茶性契合,恰似良驹配好鞍。
拿绿茶来说,其芽叶娇嫩,汤色清绿,得用玻璃或薄胎瓷杯才好,如此,方能观翠色茶汤中,那茶芽徐徐舒展之妙景,恰似春景入杯,生机盎然;红茶呢,汤色艳丽浓稠,配上白瓷,红汤白器,对比鲜明,尽显馥郁醇厚。”
说着,老者侧身拿起柜台上一套白瓷茶具,递向苏墨尘,指尖轻叩壶身,发出清脆声响,示意他细观。
这时,人群里一个年轻后生咋咋呼呼喊道:“哎呀,老丈,可我用粗陶杯喝绿茶,也觉着味儿挺正呐,这又咋说?”
众人哄笑,有人点头称是,有人则反驳说那是坏了茶的本味,店内瞬间像炸开了锅,争论声、笑声混作一团。
老者也不恼,笑眯眯看着众人,等这阵喧闹稍歇,才又接着说:“小友,那粗陶杯厚实,蓄热强,确实另有一番质朴风味,可论起赏色、品茶之细腻,还是玻璃与薄胎瓷更胜一筹嘞。”
林婉兮听得入神,眼眸睁得圆圆的,恰似好奇的小鹿,亦福身请教:“前辈,那这异域茶器,与我大宋茶品相融,可有讲究?”
老者笑意更浓,抬手指向那琉璃茶盏,目光炯炯:“姑娘问得好,像这琉璃盏,配白茶便是一绝。
白茶淡雅纯净,琉璃透光,二者结合,茶汤似玉液凝光,茶香更显清幽,仿若山间晨雾缭绕,饮之,满是空灵之味。”
老者边说边模拟品茶动作,微闭双目,轻嗅空气,沉醉模样尽显。
旁边一位胡商打扮的人挤进来,操着生硬汉话,手比划着大食那边的喝茶架势,兴奋说道:“在我家乡,用银壶煮茶,加好多香料、蜜糖,大家围坐,传递着喝,热闹得很嘞,和你们这可太不一样咯!”
众人好奇心起,纷纷让他多讲讲,店里愈发嘈杂,有人惊叹,有人质疑,气氛热烈得似要将屋顶掀翻。
苏墨尘适时接过话茬,双手抱拳,诚恳请教:“前辈,听闻异域亦有独特茶礼,与我大宋相较,异同几何?”
老者兴致颇高,大手一挥,侃侃而谈:“差异不小呐,大食等地,偏爱甜茶,加诸多蜜糖、香料,煮茶用银壶,仪式感重,众人围坐,依次传递共饮;我大宋点茶,讲技巧、究意境,茶末研磨精细,注水、击拂步步精心,一人独品、宾主共赏皆可,重在那茶香与茶沫交融之美。”
众人围拢,皆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颔首称是,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自家知晓的茶礼趣事,或描述偏远之地用竹筒煮茶的野趣,或感慨宫廷茶礼的精致繁复。
波斯店主也不甘寂寞,从柜台后钻出来,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话,讲述自家国度茶俗见闻,比划着煮茶动作,引发阵阵哄笑,店内气氛愈发炽热,欢声笑语似要将屋顶掀翻,与窗外番坊的喧嚣共谱一曲商贸与文化交融的繁华交响。
末了,老者赞二人聪慧谦逊,目光满是赞许,还分享了几处番坊寻奇货的私藏宝地。
只见他从袖中缓缓掏出一方手帕,手帕质地绵软,色泽素净,老者将其平铺柜面,取笔蘸墨,笔锋游走如龙蛇,细细绘出简易地图,标清方位,递与苏墨尘,拍了拍他肩膀,语重心长道:“后生,望你二人此番番坊之行,收获满盈。”
苏墨尘双手接过,郑重行礼致谢,林婉兮亦在旁浅笑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