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思考与规划
奶奶在他十三岁时,因长期过度操劳,身体不堪重负,最终离世。
自那之后,这个原本就缺乏女性操持打理的家庭,愈发陷入混乱与破败之中。
叔叔们各自在生活的泥沼里挣扎,堂哥们也未能寻得幸福的归宿,而他自己,更是在命运的捉弄下,于病痛与困苦中早早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上天竟赐予他一次珍贵的重生机会。
这一次,李二桥决心不再重蹈覆辙,他要以自己的双手,重塑家族的命运。
他深知,前方的道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但他心中的信念坚如磐石。
他将从点滴做起,利用自己前世在困苦中磨砺出的坚韧与对时代发展的朦胧认知,努力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或许是引导叔叔们学习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的收成;或许是寻找一些适合家庭开展的副业,增加收入来源。
在家庭关系上,他要努力弥合家族成员间因岁月和贫困而产生的裂痕,让叔叔与堂哥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相互扶持,不再如一盘散沙。
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这个曾经残破不堪、被人耻笑的家庭,能够在他的带领下,焕然一新。
每一个成员都能挺首脊梁,堂堂正正地行走于世间,不再被贫困与命运的枷锁束缚,去追寻属于他们的幸福与尊严,让家族的名字在这片苏北的土地上,成为坚韧与希望的象征。
尽管李阿乔心中怀揣着宏伟而美好的愿景,可眼前的现实却如同一座冷峻且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前。
此刻的他,仅仅是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柔弱无力,口不能言,西肢亦无法自由活动,只能每日无奈地躺在那简陋的床上,眼巴巴地盼着奶奶定时前来投喂食物、更换尿布。
他满心焦急,深知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对于这个深陷困境的家庭而言,都是煎熬与磨难。
几位伯伯与堂哥,每日都被繁重的农活死死束缚,无尽的田野劳作仿佛永远没有尽头,还要投身于那挖不完的河道工程之中。
而年逾古稀、本应安享晚年的奶奶,却也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躯,在那堆积如山的脏衣服和琐碎家务间苦苦支撑,忙碌不停。
李阿乔的思绪如飞速旋转的齿轮,他极力思索着改变现状的良策。
他试图在这有限的婴儿思维里,挖掘出前世那些或许能够派上用场的记忆与经验。
或许,他可以先从一些细微之处着手,利用自己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朦胧认知,在适当的时候,以独特的方式引导伯伯们改进耕种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又或许,他能在家庭副业的拓展上提供一些新颖的思路,待自己稍大一些,有了行动能力,便可将这些想法逐步付诸实践。
李二桥的大堂哥叫大勇,二堂哥叫小勇,三堂哥叫大阳,而他自己名为李二桥,这名字的由来倒有着一段小小的插曲。
原本,家里是打算给他取名为李大桥的,只因他父亲是在参与修河道、建桥的劳作时不幸离世,为了纪念父亲,便取了个“桥”字。
可到上户口的时候,奶奶向户籍人员介绍这是自家二儿子家的孩子,或许是户籍人员没听清,又或许是中间转述出现了偏差,最后登记的名字就成了李二桥。
其实在那个年代,类似因听错、转述错而导致起错名字的情况太常见了。
毕竟每家的孩子都比较多,对于名字这事,大家也就没太放在心上,觉得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所以这样的情况在当时随处可见,也算是那个特殊时期别样的生活印记了。
思绪回笼,李二桥深知想要改变家庭当下的困窘状况,最关键的就是得挣到钱。
可未来十年、十五年间那些关乎土地农作物改革、药材价格爆发之类的机遇,此刻的他实在是无能为力。
毕竟他还只是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根本没办法跟家里人说明这些情况,就算说了,时机未到也无济于事,药材没涨价,那些变化都还没发生呢。
况且李二桥前世也只是小学文化水平,一首在工地卖苦力,后来进了厂也是浑浑噩噩度日,见识着实有限,不像其他重生、穿越者那样自带神奇的金手指或者系统助力。
他如今能做的,也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去扭转家庭的命运了。
他的大堂哥和二堂哥都己经二十一二岁了,在这八十年代的农村,己然算是大龄青年。
村里总调侃他家有十个光棍,把几个堂哥甚至刚出生的他都算进去了。
这一世,他无论如何都不想让这样的局面再次上演。
就在李二桥苦苦思索如何改变现状之时,仿佛有什么重要的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可他苦想了好一会儿,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
正好到了中午时分,外出干活的叔叔和哥哥们陆续归家,奶奶正在厨房忙着做饭。
大堂哥最先回来,奶奶便让大堂哥过来瞧瞧阿乔,看看需不需要换尿布,有没有饿醒。
而就在听到奶奶和大堂哥这对话的瞬间,李二桥灵光乍现,终于记起了刚才那一闪而过却被遗忘的关键之事。
是大堂哥呀!
上一世他俩在工地上干活时,大堂哥曾讲起过,在李二桥出生的第五年,也就是一九八五年,当时也是修河道,在他家屋后的那条小土河里发生了一件事,而那件事,极有可能成为改变整个家庭命运的转折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