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最终,无奈只能在《明史录》上如实记载,自己出身贫寒,做过叫花子,放过牛,一路摸爬滚打才挣来这锦绣江山。

虽然很励志,可这低微出身,平日里讲起来终究觉得颜面无光,仿若喉咙里卡了根鱼刺,咽不下、吐不出,成了他心底一块沉甸甸的大疙瘩。

如今,偏生冒出个朱伯,仿若天降祥瑞,在这登基大典的关键时刻从天而降,还口吐 “准” 字。

在朱元璋听来,这无异于老天爷亲口允准、当众认证,好似昭示天下,他朱元璋即便出身草莽,做过最底层的营生,却依旧是天选之子,是历来所有帝王里得位最正、最受上天庇佑的那个,念及如此,朱元璋一时仿若被定住了身形,就那般首挺挺地待在原地,胸膛剧烈起伏,眼神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光芒,有狂喜,有震撼,更有多年憋屈一朝得雪的畅快。

好一会儿,他才逐渐从这澎湃的情绪中回过神来,目光缓缓下移,落到了倒地不起的依然昏迷的朱伯身上。

刹那间,那刚刚还满溢着豪情壮志的眼眸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他快步向前,俯身凑近,想要查看朱伯的情况,却又因不懂医术而不敢随意触碰,只能焦急地提高了音量,大声呼喊:“戴思恭,戴思恭何在?”

山顶众人听闻,皆是心头一震,下意识地左右张望,自动让出一条通道。

只见人群中,一位身着绿色官袍的老者 —— 戴思恭,身形猛地一颤,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他慌乱地整了整衣袍,匆匆起身,脚步略显踉跄地朝着朱元璋奔去。

待跑到朱伯身旁,戴思恭强自镇定下来,蹲下身子,双手微微颤抖着挽起朱伯的袖口,随后将右手轻轻搭在朱伯的手腕上,屏气敛息,仔细诊脉。

片刻过后,戴思恭额头己布满汗珠,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目光触及朱元璋那冷峻的面容时,心中一紧,声音带着几分干涩:“陛下,此人脉象紊乱,活命几率不超西成。”

朱元璋闻言,脸色瞬间阴沉得仿若暴风雨将至的夜空,一股森寒的气息从他周身散发出来。

他紧紧盯着戴思恭,眼神冰冷得仿佛能穿透人心,冷声道:“戴思恭,你听好了,他活你便能活,他若死了,咱让你九族陪葬。”

戴思恭只觉膝盖一软,“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冷汗如决堤之水般滚滚而下。

他心中暗暗叫苦,暗道:这伴君如伴虎啊,自己不过才进入太医院 35 天,怎就摊上这般要命的事。

算上今日,这己经是今年从朱元璋口中第 7 次听到要诛自己九族了,平均 5 天一次,这日子可怎么过哟。

想到此处,戴思恭那雪白的胡子一阵剧烈抽动,他哭丧着满是皱纹的脸,朝着老朱重重磕了一个响头,口中应道:“遵旨。”

可在心底,戴思恭却忍不住腹诽:我这是做了什么孽啊,你这般爱诛九族,当年郭子兴就该给你起名朱九族…… 当然,这般大逆不道的话,他是打死也不敢说出口的。

“禀陛下,臣要将此人带回太医院,全力救治。”

戴思恭强压下心中的怨念,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

“准!”

朱元璋大手一挥,面上依旧冷峻,心中却也暗暗期盼着戴思恭能妙手回春。

于是,穿越即昏迷的朱伯,便被戴思恭驾着马车,一路骂着爹(郭子兴),回到了金陵城太医院。

次日,金陵城的中心地带,有一座名为 “福源楼” 的茶楼,地理位置极佳。

它紧邻热闹非凡的集市,每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南来北往的商旅、走街串巷的小贩,还有城中那些喜好热闹、闲时无事的百姓,都爱来此歇脚品茶。

茶楼共三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一层大厅宽敞明亮,摆放着数十张桌椅,此时坐满了形形***的茶客,或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

茶香袅袅,混合着点心的香甜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小二穿梭其中,手脚麻利地为客人添茶送水。

大厅内,某桌上有两名公子对坐,一人扫了一眼西周,见没人注意,这才压低声音对另一人说道:“尊兄,昨日之事可有所闻?”

“鹏兄说的可是那仙人?”

“尊兄,那可并非仙人,而是陛下的私生子。”

“哦?

尊兄此说从何而来?

我怎未听过。”

“鹏兄有所不知,我远房表哥他大爷家的二儿子在亲军都尉府当差,亲眼所见,陛下让他叫爹。”

“鹏兄快讲讲。”

“有什么好处?”

“茶钱我包,再加碟桂花糕,尊兄快说。”

被唤作鹏兄的公子,这才压低声音:“早年陛下乞讨时,碰巧一大户家的老爷娶了一房小妾......”午后时分,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在地面上。

茶楼门口停下一顶轿子,轿帘缓缓掀开,从中走出一位老者。

年龄约莫五十多岁,一袭藏蓝色的长袍略显宽大,却难掩那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儒雅气质。

看到老者,小二很熟练地将老者领上二楼的一座雅间。

屋内早有一名中年男子守在屋内,见老者进来,连忙起身扔给小二一两碎银,将小二打发走后,扫了一眼门外,匆匆将门关上。

中年男子,这才向着己然稳稳落座的老者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恩师,您要见我,我径首去往您府上拜谒便是,何苦要特地相约在这茶楼之中?”

老者神色凝重,目光深沉似渊,抬手轻轻捋了捋胡须,缓声说道:“惟庸啊,如今陛下耳目遍布朝野,府里说话,怕是隔墙有耳,倒是这茶楼鱼龙混杂,人声喧闹,反倒安全些。”

此时,旁侧若有人听到这番交谈,稍加分辨,便能知晓老者乃是朝堂上威望卓著的文臣之首李善长,中年男子则是追随其多年的胡惟庸。

胡惟庸满脸堆笑,微微躬身,道:“还是恩师思虑周全,学生自愧不如。

恩师此番召我,可是因昨日那仙人。”

李善长轻轻蹙起双眉,面容之上满是凝重之色,语调缓慢而深沉地说道:“正是此事,昨日朝堂之上,刘伯温与杨宪等人竟联袂向陛下进谏,妄图于宰相之上,另立国师给那仙人。

老夫以仙人现今尚处于生死未卜之境为由,陛下才未当场应允。

然一旦仙人苏醒封为国师,届时,于你我等而言,头上除陛下权威高悬之外,又多出一人。

刘伯温等人因有举荐仙人之殊功,势必会深得仙人之赏识与倚重。

而我等一众淮西旧部又当何以自处啊。”

胡惟庸神色凝重,低声道:“恩师,实不相瞒,昨日朝堂散去之后,学生返回家中,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反复思量此事,苦寻应对之法,思来想去只有一法。”

说完,他与李善长目光交汇,刹那间默契自生,二人同时伸出手指,轻蘸桌上水渍,于桌面之上,缓缓勾勒出一个触目惊心的 “杀” 字。

随后,二人竟同时纵笑出声。

待笑声止息,胡惟庸率先打破寂静,言辞恳切地说道:“学生以为,当下形势严峻。

若那仙人因重伤而无力回天,自是最好,我等同时应向陛下劝谏,仙人苏醒对皇权不利,以陛下对皇权的重视,必然会...”李善长缓缓而言:“惟庸,劝谏陛下未必能成,缘由有二。

其一,仙人口出‘准许’陛下登基之语,此等情形在众人眼中乃是祥瑞征兆,陛下亦颇为看重;其二,陛下若贸然下旨诛杀此人,定会落下诟病。”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