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他朋友今天过来了,要带我去和他朋友见个面,互相认识一下。
功爷的这位朋友,后面就叫他“老常”吧。
老常是个搞古玩收藏的,大家都喊他“货串子”。
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功爷一个收废品的,老常一个收古玩的,而且他们村离我们村还有七八公里呢,这俩人到底是咋认识的,又是咋玩到一块儿去的呢?
后来有一次一起喝酒,我才从功爷那儿问出了我的疑惑。
原来,老常收老货的时候,人家非得把废品也一块儿卖给他,这就叫捆绑销售。
有时候他收的纸壳子、空酒瓶子比收到的旧货都多。
没办法,他只好把这些破烂拉到功爷这儿卖掉,顺便在功爷的垃圾堆里再翻找翻找,看看能不能在垃圾堆里再淘点旧货古董啥的。
总的来说,他俩这就是互利互惠嘛。
到了功爷的废品回收站,我见到了老常。
他长着一双三角眼,鼻梁高高的,两颗门牙稍稍有点往外凸,一张嘴说话,那门牙就更突出了。
他头顶的头发稀稀拉拉的,身材也挺瘦。
别看他长得瘦,那消瘦的脸上可长满了心眼。
他身上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旧上衣,下身配着一条青色的裤子,脚上蹬着一双黄色的胶鞋,和刘海柱穿的是同款。
我瞅着他,怎么看都不像个好人。
功爷为我们双方作了引荐之后,便对老常说:“这小子也对你们那些古董老货的挺感兴趣,你不如指点指点他,教教他怎样避免总是买到赝品。”
一开始,老常可不大乐意呢,谁会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看家本事教给别人呀?
大家都在这一片混饭吃,教会了你不就等于给自己找了个抢饭碗的嘛。
不过后来呢,功爷好说歹说,又是请吃饭又是约着一起去洗浴,老常这才松了口,还首说:“这玩意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不能心浮气躁。
你得先跟着我跑一段时间,慢慢学。”
然而,由于我仍然是个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无法每天跟着他西处奔波,因此只能在周末的时候跟随他出去溜达溜达,学习一些经验。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之前己经跟随功爷出去收过很多次废品了,家里人对此也很放心,只要我确保自己的安全就行。
而这次跟着刚认识不久的老常出去,对我来说还是头一遭,我甚至没有告诉家里人。
回想起来,我也不知道当时自己哪来的胆气跟着一个陌生人跑出去那么晚收货。
初次跟老常跑货的经历是在零六年秋天,大概是在国庆节过后。
老常骑着三轮车,载着我朝北边行进。
一路上,老常向我传授了各种收货的技巧。
收货这事儿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能像功爷那样漫无目的地闲逛,随意地叫卖,那样做只能收到些真正的废品。
我们收的可是古董,是宝贝,价值比较高。
还要懂得如何聚集人气,控制场面。
人聚的多了,就有更大的机率遇见好东西。
随后,老常便带着我去了北边一个相对偏远的村子。
之所以不在离家近的村子收货,也是有其原因的。
毕竟,如果在自己的村子里淘到了宝贝并赚了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
万一货主再是个小心眼的人,可能会因此产生经济纠纷,甚至结下仇怨。
我们在村里转悠了好几圈,最后老常选择在一个路口的东北角摆开了摊子。
其实,那不过是一块广告布,上面写着收购各种瓶瓶罐罐、桌椅板凳、铜钱银元等老物件。
这个路口的位置也很讲究,北边是村里唯一的商店,东边树荫下有一群老头坐在那里聊天,因此这个位置人流量相当大。
我骑在三轮车上,与老常聊着天,这时就有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小陶罐,里面还装着一些小铜钱,大都是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其实并不值什么钱。
但老常一看到这些东西,立刻就来了精神,与那人就地讨价还价起来,而且越说越大声。
先来一招虚张声势,人都是喜欢看热闹的,一提到钱,陆陆续续就有几个老人围了过来,然后人越来越多,这就算是人气聚起来了。
接着,老常开始控场,高声喊道:“收各种老货啦!
家里有老物件的拿来换钱啦!”
我们一首忙活到中午,虽然来的人很多,但真正卖东西的人却很少,大多数都是来看热闹的。
除了刚开始收的那罐铜钱外,我们还收了一个不知是什么木头做成的小板凳、一对彩釉罐(应该是民国的),以及一个老烟斗。
这些在当时的我看来都是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我其实对古钱币比较感兴趣,于是便问老常:“如果只收铜钱行不行?”
老常回答道:“行啊,但你得做好长时间不开张的准备。
以前的社会,能把老钱留到现在的人不多。
如果只收老钱,那得三天饿九顿。
现在有东西收就不错了,有利润就收吧。”
好吧,听老常这么一说,再看看今天收的这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
我感觉这其实就是收高级破烂嘛,比功爷也强不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