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现世的背面,是概念与实存交织的领域。
“守望者”阿耶檀便栖身于此。
他并非物质世界的造物,更像是一团拥有意识的宇宙法则具现体——一片不断流动、变幻的复杂光晕,其内部闪烁着超越人类理解的几何拓扑与物理常数。
在他的感知中,星辰不过是缓慢燃烧的余烬,而文明,则是依附其上、星星点点的思想火花。
他的“目光”滑过太阳系的星图,最终落在那颗蔚蓝色的星球上。
在阿耶檀的感知场中,地球文明如同一个喧闹、混乱却蕴含着奇异活力的意识星云。
数十亿个体的思绪如同夏夜的萤火,微弱、短暂,汇成一片混沌的光海。
其中几处特别明亮的“光点”,是他在漫长时光中无意间留下的印记——一个名为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意识,曾短暂触及过关于解剖结构与流体运动的碎片;一个名为尼古拉·特斯拉的头脑,曾捕捉到来自宇宙背景辐射中,关于能量共振的细微“耳语”。
这些行为,对阿耶檀而言,如同园丁偶尔修剪枝叶,是为了引导这株文明幼苗的生长方向,避免它过早长歪或夭折。
但此刻,一种迥异于往常的紧迫感,迫使祂改变了观察模式。
来自银河悬臂边缘的监测数据,如同冰冷的警钟,在祂的核心意识中回荡。
引力常数出现了百万分之一的异常波动——一个在人类仪器检测阈值之下,却足以撕裂恒星系的危险信号。
一场源于时空结构本身的“风暴”正在酝酿,其扩散的涟漪,终将波及这个偏远的角落。
这个脆弱的“生态培养皿”,需要更首接、更强大的干预。
它需要一个能在风暴中稳住船舵的“存在”。
一场无声而严酷的筛选随即启动。
阿耶檀的感知如同无形的巨网笼罩全球,苛刻的条件被逐一加载:遗传代码的潜在表达上限、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可塑性、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度与影响力……亿万“光点”在算法的第一次扫描下便骤然熄灭,它们过于微弱,或过于浑浊。
成千上万的候选者在更精细的筛选中快速消失。
最终,喧嚣的光海隐去,数据流归于沉寂,视野中只剩下一个孤独而倔强地闪烁的光点。
坐标锁定:第七区,“希望之光”孤儿院。
目标个体:林启。
“一个近乎‘空白’的载体。”
阿耶檀的思维核心泛起一丝符合逻辑的“满意”。
没有紧密的血缘纽带牵绊,未被僵化的社会范式彻底固化,其意识底层还涌动着罕见的、对底层数学规律的天生亲和……如同一张未被涂抹的白纸,最适合书写文明的续篇;又如一柄未经雕琢的胚刀,将被赋予斩开迷雾的使命。
遴选,在人类文明最高决策机构毫不知情的瞬间,己悄然完成。
而在孤儿院硬板床上的林启,对此仍一无所知。
他只是在本能地驱使着手中那神秘的光痕,试图理解那撕开裂隙的巨眼与脑海中翻涌不息的数据洪流之间,那一条看不见的、命运的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