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闻发布会

硅芯 忆永不止 2025-11-08 22:44:37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新闻发布会定在上午十点,莫斯科大学的礼堂里挤满了人,记者们的相机镜头跟长枪短炮似的,对着讲台齐刷刷举着。

苏锐坐在后台,手里攥着那张时光机草图复印件,指尖都有点发潮。

瓦列里在旁边来回踱步,嘴里念叨着:“等会儿说参数的时候可别漏了,尤其是引力发生器的线圈匝数,那可是咱算到凌晨三点才定下来的。”

“放心,忘不了。”

苏锐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却不由自主飘向窗外——不知道朵朵现在在干嘛?

是不是又在画星星?

正想着,伊万诺夫教授走了过来,手里拿着杯热咖啡,递给他:“紧张了?

当年我第一次做学术报告,腿抖得跟筛糠似的。”

苏锐接过咖啡,温热的杯子暖了暖手心:“有点,怕说不好,也怕……这事儿太颠覆,大家不相信。”

“科学本来就是在颠覆中前进的。”

伊万诺夫推了推金丝眼镜,眼神里带着点笑意,“当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不也有人说他是疯子?

现在呢?

相对论成了物理学的基石。

咱只要把证据摆清楚,把原理讲明白,自然有人会信。”

十点一到,主持人走上台,礼堂里瞬间安静下来。

伊万诺夫第一个发言,他先介绍了“芯片化石”的发现过程,又展示了碳-14检测报告和光谱分析结果,当屏幕上跳出那个未知元素的光谱峰值时,台下传来一阵吸气声。

接着是瓦列里,他拿着激光笔,对着时光机草图一点点讲解:“大家看这里,核心是引力发生器,用的是‘芯片’里的磁场配置数据,能产生局部强引力场;周围这六组超导线圈,是用来稳定引力场的,避免时空扭曲过度;外壳用的是钛合金和碳纤维的复合材料,能扛住一万摄氏度的高温和超强压力……”记者们的问题跟雨点似的砸过来:“瓦列里教授,这台机器真能实现时间旅行吗?”

“那个未知元素能人工合成吗?”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造出原型机?”

瓦列里有条不紊地回答,苏锐在旁边补充公式推导过程,俩人配合得特别默契。

轮到苏锐讲时间膨胀和引力场的关系时,他特意举了个例子:“就像咱们站在地球上,因为地球有引力,时间会比在太空中慢一点点,只是这个差值特别小,咱们感觉不到。

但如果引力场足够强,比如黑洞附近,时间会慢到极致——在黑洞旁边待一小时,地球上可能己经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

咱设计的这台机器,就是靠人工制造的强引力场,实现这种时间差。”

台下突然有人喊:“苏教授!

你说的这些都是理论,有证据能证明吗?

万一造出来不能用怎么办?”

苏锐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当然有证据。

第一,‘芯片’里的电磁脉冲破译出的参数,和广义相对论里的引力场公式完全吻合;第二,我们做过模拟实验,用小型粒子加速器模拟强引力场,确实观测到了时间膨胀效应,虽然只有几微秒,但足以证明原理可行。

至于造出来不能用……科学研究本来就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但如果因为怕失败就不做,那永远也不会有新发现。”

他的话刚说完,台下就响起了掌声。

苏锐看着那些专注的眼神,突然想起周明远说的“公式背后的星空”——原来把复杂的科学原理讲给普通人听,看着他们从疑惑到理解,也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苏锐和瓦列里被记者围了半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脱身。

刚走出礼堂,就看见一个穿黑色西装的男人在等他们,手里拿着个烫金的信封:“苏教授,瓦列里教授,我是国际物理学会专项基金的负责人,这是基金批准文件,首批两千万欧元己经到账,后续资金会根据研究进度拨付。”

瓦列里接过信封,激动得手都在抖:“太好了!

有了这笔钱,咱就能建专门的实验室,买更精密的设备了!”

“不过有个条件。”

男人补充道,“国际物理学会希望组建一个跨国研究团队,除了中俄的科学家,还要邀请美国、德国、日本的专家加入,共同推进项目。”

苏锐点点头:“没问题,科学本来就该无国界,多个人多份力量。”

接下来的一个月,苏锐几乎在莫斯科和国内之间连轴转。

国内的研究团队很快组建起来,就在他之前工作的大学,实验室里的超导线圈、引力探测器等设备陆续到位;跨国团队的第一次视频会议也开得很顺利,各国专家对时光机草图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比如把引力发生器的核心材料换成更耐高温的钽铌合金,优化线圈的绕制方式来减少能量损耗。

这天晚上,苏锐终于有空回家。

刚打开门,就看见朵朵扑了过来,抱着他的腿喊:“爸爸!

你终于回来了!

我画了好多星星,还有你说的时光机!”

妻子从厨房走出来,手里端着碗热汤:“快洗手吃饭,汤都热了三次了。”

苏锐接过汤,喝了一口,还是熟悉的味道,心里暖暖的。

饭桌上,朵朵拿着画给她看:画里有个圆圆的时光机,旁边有好多星星,还有个小人和爸爸妈妈手拉手,下面写着“我们一起去未来看星星”。

“爸爸,时光机什么时候能造好呀?

我想去未来看看,有没有会飞的汽车,有没有能说话的机器人。”

朵朵眨着大眼睛问。

苏锐摸了摸她的头:“快了,等爸爸和叔叔们把机器造好,就带朵朵去未来看看好不好?

不过现在还不行,因为时光机还有好多难题没解决呢。”

“什么难题呀?

爸爸我能帮你吗?”

朵朵好奇地问。

“比如怎么控制时间旅行的方向和时长,万一不小心穿到很久很久以前,遇到恐龙怎么办?”

苏锐笑着说,“不过爸爸相信,只要努力,这些难题都会解决的。”

吃完饭,苏锐坐在书房里整理资料,妻子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水:“别太累了,你这一个月瘦了好多。

对了,周教授的夫人昨天给我打电话,说整理周教授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笔记本,里面好像有关于时空理论的内容,让你有空去拿。”

苏锐心里一动:“真的?

我明天就去。”

第二天一早,苏锐就去了周明远家。

周夫人把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递给她:“这是老周退休后写的,他总说还有个关于时空弯曲的猜想没验证,可惜……”苏锐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就是熟悉的字迹:“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弯曲的曲率与引力场强度成正比,但如果存在某种‘反引力物质’,是否能让时空弯曲的方向反转,实现从未来到过去的旅行?”

他接着往下翻,里面记满了公式推导和实验设想,有一页还画着个简易的装置图,和他们设计的时光机草图竟然有几分相似!

最让苏锐震惊的是,笔记本最后几页,写着一组奇怪的数字和符号,旁边标注着“勒拿河‘芯片’可能的关联线索——2.5亿年前的时空坐标”。

“周教授怎么会知道‘芯片’?”

苏锐忍不住问。

周夫人想了想:“老周退休前,好像跟俄罗斯的一个物理学家通过信,叫什么维克托……对,就是发现‘芯片’的那个渔民的侄子!

老周说那人给他寄过‘芯片’的初步检测报告,他觉得这东西不简单,一首在研究。”

苏锐拿着笔记本,手都在抖。

原来周明远早就关注“芯片”了,还留下了这么重要的线索!

他赶紧把笔记本收好,跟周夫人道谢后,就匆匆赶回实验室。

回到莫斯科的实验室,苏锐把笔记本递给瓦列里:“你看这个!

周教授早就研究过‘芯片’,还留下了时空坐标!”

瓦列里接过笔记本,越看越激动:“我的天!

这组数字换算成经纬度,正好是勒拿河下游发现‘芯片’的地方!

而且这组符号,跟‘芯片’里破译出的电磁脉冲代码格式一模一样!”

俩人赶紧把数字和符号输入电脑,用之前破译“芯片”代码的算法进行解析。

没一会儿,屏幕上就跳出了结果——是一组时空坐标和一段文字:“2.5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前夕,时空异常点,能量残留可用于定位虫洞入口。”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那不是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吗?

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都灭绝了!”

苏锐的心脏“砰砰”首跳,“难道‘芯片’是在那次灭绝事件前留下的?

造‘芯片’的文明是为了提醒我们什么?”

瓦列里皱了皱眉:“也有可能是他们在那次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通过虫洞穿越到了别的时空,留下‘芯片’作为回去的线索。

你看这段文字后面还有补充:‘虫洞入口每100年出现一次,下次出现时间是2025年7月15日,坐标北纬72°,东经127°’——也就是勒拿河下游那个地方!”

“2025年7月15日?

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

苏锐看了看日历,“咱们得赶紧准备,到时候去现场观测,说不定能找到虫洞的证据,甚至能和造‘芯片’的文明取得联系!”

接下来的几个月,研究团队的重心放在了虫洞观测设备的研发上。

苏锐负责理论计算,根据“芯片”和笔记本里的线索,推导出虫洞出现时的引力场变化规律和能量辐射特征;瓦列里负责设备制造,带领工程师们造出了一台超高灵敏度的引力探测器和一台能捕捉到微量能量辐射的光谱仪。

期间,跨国团队的专家们也来了好几次莫斯科,一起讨论观测方案。

美国的戴维斯教授提出,在虫洞可能出现的区域布置多个观测点,形成立体监测网络;德国的施耐德教授则建议,携带一台小型引力发生器,万一虫洞出现时间过短,可以用发生器延长它的存在时间。

2025年7月10日,苏锐和瓦列里带着观测设备,和跨国团队一起抵达勒拿河下游。

这里是片荒凉的冻土带,夏天也只有十几摄氏度,风一吹,卷起地上的黄沙,打在脸上生疼。

他们在坐标附近搭建了五个观测站,每个观测站都配备了引力探测器、光谱仪和高清摄像机,24小时不间断监测。

7月14日晚上,苏锐站在观测站里,看着屏幕上的引力场数据曲线,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朵朵特意给他发了段视频,视频里她举着自己画的时光机,笑着说:“爸爸,加油!

我等着看你找到虫洞,带我们去未来!”

苏锐看着视频,心里暖暖的。

他想起周明远的笔记本,想起“芯片”里的蓝光,想起所有为这个项目努力的人——他们或许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为了探索那些未知的秘密。

7月15日凌晨三点,突然,所有观测站的引力探测器都发出了“滴滴”的警报声!

屏幕上的引力场数据曲线突然飙升,形成一个尖锐的峰值,光谱仪也捕捉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能量辐射——和“芯片”里发出的电磁脉冲特征完全一致!

“来了!

虫洞出现了!”

瓦列里激动地大喊,指着窗外,“你们看!”

苏锐赶紧跑到窗边,只见远处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椭圆形的光斑,像水面上的涟漪一样,不断扩大,周围的空气都在扭曲,连远处的树木都变了形。

光斑的中心是黑色的,像是能吞噬一切光线,却又时不时闪过一丝蓝光,和“芯片”的蓝光一模一样。

“快!

启动所有设备,记录数据!”

苏锐喊道。

摄像机开始疯狂拍摄,引力探测器和光谱仪的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入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和图谱跳动着,像是在谱写一首关于时空的歌。

就在这时,虫洞中心突然射出一道蓝光,正好落在苏锐他们带来的“芯片”上!

芯片瞬间亮了起来,蓝光越来越强,上面的网格纹路开始快速闪烁,像是在传递某种信息。

苏锐赶紧拿出笔记本,记录下纹路闪烁的规律——和周明远笔记本里的符号竟然能对应上!

“破译!

快破译这些纹路!”

苏锐喊道。

团队里的语言学家赶紧拿出电脑,用之前破译电磁脉冲的算法进行解析。

没一会儿,屏幕上就跳出了一行文字:“来自赛洛斯文明的问候,我们在时空的另一端等你们。

警惕2.5亿年周期的时空震荡,它将引发文明灭绝。”

“赛洛斯文明?

2.5亿年周期的时空震荡?”

苏锐喃喃地说,“原来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不是因为火山爆发或者小行星撞击,而是因为时空震荡!”

虫洞的光斑开始慢慢缩小,蓝光也越来越弱。

芯片上的纹路停止了闪烁,恢复了之前的样子。

苏锐知道,虫洞要消失了。

他看着窗外渐渐恢复正常的天空,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他们不仅找到了虫洞的证据,还收到了来自外星文明的信息,这绝对是人类科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观测结束后,苏锐和团队带着数据和芯片回到莫斯科。

他们召开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虫洞观测结果和赛洛斯文明的信息。

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各国政府纷纷表示要支持后续的研究,希望能和赛洛斯文明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这天晚上,苏锐给妻子和朵朵打了视频电话,给他们看观测到的虫洞视频:“朵朵你看,这就是虫洞,以后爸爸说不定真的能带你去未来,甚至去赛洛斯文明所在的星球看看。”

朵朵兴奋地跳起来:“太好了!

爸爸,我也要学物理,跟你一起研究星星和时空!”

苏锐笑了,眼眶却有点湿。

他想起周明远的马克杯,想起“别总盯着公式,要看见公式背后的星空”——原来那些看似冰冷的公式和数据背后,藏着这么多温暖的期待和美好的可能。

接下来的日子,研究团队开始根据赛洛斯文明的信息,研究2.5亿年周期的时空震荡。

他们发现,这种震荡其实是时空结构的一种“疲劳”现象,就像金属会疲劳断裂一样,时空在长期的引力作用下,也会出现不稳定的震荡,而每次震荡都会引发大规模的文明灭绝。

“我们现在有两个任务。”

苏锐在团队会议上说,“第一,继续研究时光机,争取早日实现可控的时间旅行,这样即使未来发生时空震荡,我们也能通过时间旅行避开;第二,研究对抗时空震荡的方法,比如用引力发生器稳定时空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瓦列里点点头:“而且我们还要和赛洛斯文明保持联系,他们既然能在时空震荡中幸存下来,肯定有更多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分享。

下次虫洞出现是2125年,还有一百年的时间,咱们得抓紧!”

苏锐看着会议室里的同事们,他们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斗志。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难题等着他们——如何实现可控的时间旅行?

如何稳定时空结构?

如何和赛洛斯文明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但他不害怕,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还有家人的支持,还有人类对宇宙永不停歇的好奇心。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芯片,它安安静静地躺着,像是在沉睡,又像是在等待下一次被唤醒。

苏锐知道,这枚来自2.5亿年前的芯片,不仅是一封远古的信,更是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而他们,将用这把钥匙,开启人类探索宇宙的全新篇章,去寻找那片藏在公式背后的、更广阔的星空。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