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微芒初露引疑踪 (上)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生存,成了苏羡安眼下最迫切的问题。

破庙绝非久留之地,若再滞留一夜,他很可能步上原主的后尘。

他忍着刺骨的寒冷和灵魂初定后的虚弱感,挣扎着站起身。

首先做的,是仔细整理原主那点可怜的遗物。

书箱里的书籍和笔记是他的立身之本,必须妥善保管。

他将它们用一块虽然陈旧但干净的蓝布重新包好。

原主身上还有一个小巧的、几乎空了的钱袋,倒出来数了数,仅剩十几枚铜钱,叮当作响,显得无比寒酸。

这便是他全部的家当。

建议:宿主需尽快获取热量食物与稳定居所。

根据原主记忆,京城内消费水平较高,需寻找短期获取资金的合法途径。

系统1108的提示音适时响起,冷静地分析着现状。

“合法途径……”苏羡安低声重复,目光落在自己那双因为长期握笔而带着薄茧、此刻却冻得通红的手上,“一个身无长物、举目无亲的书生,最快的办法,或许只有……”他想到了原主赖以生存的技能,也是他自己作为档案员同样擅长的事情——与文字打交道。

“代写书信,或是替人抄书。”

他做出了决定。

天色渐亮,风雪稍歇,但寒意更甚。

苏羡安将单薄的衣衫紧了又紧,提起那个装着全部“家当”的蓝布包袱,步履有些踉跄地离开了这座险些成为他葬身之地的山神庙。

按照原主模糊的记忆和沿途问路,他朝着京城的方向走去。

城门巍峨,守城的兵卒懒洋洋地检查着入城的人流。

苏羡安低眉顺眼地混在人群中,并未引起任何注意。

踏入京城,一股混杂着人间烟火与权势富贵的喧嚣气息扑面而来。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旌旗招展,贩夫走卒的叫卖声、车马碾过青石路的轱辘声、茶馆酒肆里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繁华的京城画卷。

这热闹与他身上的寒冷和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无暇欣赏,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能让他立足片刻的地方。

他避开那些需要高昂租金的主干道,在一条相对僻静、但仍有不少行人往来的小巷口,寻了个不挡路的角落。

从包袱里取出仅有的笔墨——一方劣质石砚,半截墨锭,一支笔毫己有些开叉的毛笔,又找出一张稍微硬挺些的纸,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下西个字:“代写书信”。

他没有像其他代笔人那样吆喝,只是安静地将纸压在砚台下,自己则蜷缩在墙角,借此躲避一些寒风,默默观察着来往的行人。

他的姿态不卑不亢,虽处境窘迫,眉宇间却依旧残留着读书人特有的清正之气。

起初,无人问津。

偶尔有目光扫过,也多是怜悯或无视。

首到一位满面愁容的老妇人,想要给远在外地服役的儿子寄信,却苦于不识字,在巷口徘徊了许久,最终才犹豫地走到苏羡安的摊前。

“先生……能、能帮老婆子写封信吗?”

老妇人怯生生地问,手里紧紧攥着几枚铜钱。

苏羡安抬起头,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这笑容仿佛能驱散些许冬日的寒意:“婆婆请讲,晚辈尽力。”

他没有急于动笔,而是耐心地倾听老妇人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对儿子的思念与担忧。

他捕捉着老妇人话语中最质朴真挚的情感,然后才提笔蘸墨。

落笔时,字迹清逸舒展,结构端正,自带一股难以言喻的风骨。

更难得的是,他将老妇人那些琐碎的话语,组织成了通顺而恳切的书信文字,既表达了思念,又报了平安,还细细叮嘱了注意事项。

写毕,他轻声将信念给老妇人听。

老妇人听着听着,眼眶便湿润了,连连道:“对,对,就是这样!

先生写到我心坎里去了!”

她将手里那几枚被攥得温热的铜钱郑重地放在苏羡安面前,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第一单生意,收入微薄,却让苏羡安看到了一丝希望。

他并非没有谋生之力。

接下来的几日,他日日在此摆摊。

因他字迹出众,且善于倾听、提炼,写出的家信总能精准传达委托人的心意,价格又公道,口碑渐渐在小范围的平民百姓中传开。

找他代写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从家信到诉状草稿,甚至偶尔有附近店铺需要写个简单的招牌或告示,也会来找他。

收入虽不稳定,但勉强能买些最粗糙的干粮和找一个最便宜的大通铺角落栖身,至少不必再露宿荒野,冻毙于风雪。

每一次提笔,他都能感觉到自己与这具身体的融合更紧密一分,灵魂的虚弱感也在缓慢地恢复。

灵魂稳定度提升至68%。

能量补充速率略有增加。

1108的汇报,给了他莫大的安慰。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