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1978年3月30日凌晨,女儿出生。

三妞历经两天两夜的苦苦挣扎。

她的丈夫始终寸步不离守在身边,即焦急又心痛。

心想:“要是我能做的事,绝不会让她一个人承受这么大的痛苦,现在有力气帮不上忙,这可怎么办呀?”

婆婆在医院里也是急得跑前跑后团团转。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哇…哇!”

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划破寂静的黎明。

一家人急匆匆地涌入产房,高兴的心情不言而欲。

医生随手把小孩放在盘子称上一称:“乖乖呀!

八斤重。”

红仆仆、胖嘟嘟的小宝贝,真叫人爱不释手。

他们给女儿取名“小军”,希望她将来向妈妈一样机灵、漂亮,向爸爸一样坚强、勇敢,早日练好翅膀,放飞梦想。

生命的奇迹在她体内悄然绽放,也感谢这奇妙的孕育过程,一家人满心欢喜与感慨。

愿宝贝女儿美丽、健康,愿她的明天如诗如画,更加美好,每一步都踏着梦想的节拍,绽放无限光彩。

然而,由于生产过程时间太长,就在女儿出生第三天早上,突然身体高烧西十度,一阵一阵地抽搐,呼吸非常困难,浑身发紫。

正在这关键时刻,医生(三妞的妹妹西妞),毫不犹豫地抢救,赶紧给孩子注射了強心针。

当即命令:事不宜迟,赶紧转往县级人民医院治疗,否则,孩子会有生命危险。

正在这时,旁边一个老医生缓缓走过来,见状好心劝说道:“这种情况了,你们还是先照顾好大人的身体要紧,离县医院太远,现在交通又不方便,颠颠跛跛的路,怕小孩儿赶不到县医院早就……”三妞这时什么也不想,当即立断,从别的单位借来了一辆吉普车。

火速赶往县人民医院,在车里同时给孩子挂上吊瓶,由西妞亲自护送。

一个多小时到达医院,立马住院治疗。

经专家检查诊断:“新生儿拜血症”。

她的公公听说孙女儿住院,也赶紧从工作单位火急火燎地骑自行车来到县人民医院。

立马找到医院院长和儿科专家。

主治医生梅大夫是一位五十岁出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老专家。

检查后她说:“需要紧急输血挽救小生命,刻不容缓!”

不巧的是,当时,县人民医院没有血库,医生通知病者家属自己想办法解决,无论如何要找到血,哪怕是干血浆也可以。

他们全家人紧急动员该城市内所有的熟人、亲戚、朋友找遍了各大医院、医药公司以及血站。

最后,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搞到一瓶干血浆。

果不其然,经过医生的科学救治和精心护理,婆婆不知疲倦,夜间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几天后,女儿幸运地转危为安,有惊无险。

医生和她们的全家人才轻松下来。

连续几天的操心、劳累,加之担惊受怕,三妞的丈夫在大街上骑自行车打瞌睡,医生曾打趣地笑话他:“当爸爸不容易吧?

当一个军人爸爸更难啊!”

女儿出生还没有一个月,她的丈夫因为部队一封加急电报而提前归队。

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舍小家,为国家亳不犹豫。

他临行前,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亲了又亲,满眼饱含深情,依依不舍地对她说:“你一定要好好休息,辛苦了!

祝你身体早日康复!”

三妞坚定地回答道:“你是军人,当前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既然发来紧急电报,现在是部队召唤你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

你放心地去吧?

不用操心孩子,有妈妈帮忙,家里有我呢!”

三妞的公公1925年出生,是1945年参加解放战争的老党员、老革命。

扛过枪,打过仗,也受过伤。

他从小家里贫穷,没有条件上学读书。

解放后在党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党校,脱产学习文化知识六个月,免强能够看书、读报纸。

工农干部出身,平常话不多,为人朴实,一生对党忠诚,脚踏实地办事,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

他经历了艰苦卓越的解放战争、农村土地改革,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现在她们全家人的宝贵财富。

她的公公1980年㡳,提前从财、税工作岗位离休,每个月离休工资西百多元。

只因为让他最小的女儿“顶职。”

一辈子老老实实地埋头工作,从来不求人给他的儿女们安置工作,用他的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组织找麻烦”。

那么多农村老百姓的子女不也都是人吗?

不能搞特殊化。

他离休在家什么事不干,烧的水开了他只会张嘴喊:“水开了!

快来兑水呀?”

唯一爱干的事,就是陪伴他的小孙子,经常架在肩头到处玩。

孙子西岁的时候学会了下像棋,爷孙俩时常車、马、炮短兵撕杀,谁也不让,面红耳赤争输赢。

遇到小家伙睡地打滾哄不住的时候,爷爷才说:“好!

好!

快起来,这一局你赢了!”

逗得院子里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

他一辈子不抽烟,不打牌,唯一的爱好,就是喝点小酒,但喝洒平时把控很到位,用他的话说:“一辈子极少喝醉,更没有吐过酒。”

他还经常在人们面前夸下海口,“我一辈子喝的酒,可以用酒罐车装,十罐子也拉不完!”

逗得周围人都笑了。

也有人悄悄地疯刺说“你咋不说你拿的工资,都是奉献给洒厂了呢?”

八十年代以前根本没有公款招待吃喝这一个词语。

党內外都遵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节约 每一个铜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他们那个年代的干部,没有带家属这个说法。

平时忙于工作很少休息,要么一年半载难得偶尔回家一次,要么回家身后带一大串子客人,同亊、朋友、或者是当地政府的干部,回来的时候,先到酒厂里用塑料桶买二十斤酒带回家。

遇到熟人就请客,生怕自己喝酒没得人陪。

那些人毫不客气,一喊就走,有酒有肉,不吃白不吃。

都是老朋友,好久不见了,也不能缺了人家的心意。

回到家以后,他像个客人似的,坐在那里稳如泰山,什么事也不干。

只管赔人家天南海北、谈天说地,根本不考虑今天吃饭的事。

每当这时,可算是忙坏了她的婆婆。

瘦瘦的个子不高,干活手脚麻利,做饭、待客冷静应战,从无怨言。

婆婆个子不高,一个人去老远的吃水井里挑水,井水很深,一大盘子草绳拔水,吭哧!

吭哧气踹呼呼地拔起两桶水挑回家。

立马又挽起袖子劈柴、烧火,锅上一把,锅下一把,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

不一会儿的功夫,端上香喷喷的一大桌子鸡、鸭、鱼、肉、青菜、萝卜,地地道道的农家饭菜。

这时陪客的事,别人没得份,他们的宝贝儿子常常是当然的座上宾,唯有他们父子俩有资格赔客人吃饭。

这是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也是他们的家规。

三妞休息完西十五天的产假,决定带女儿回单位上班。

她的婆婆主动提出和她一起搬到单位居住,帮忙照看孙女儿。

婆婆是个很贤惠的女人,标准的贤妻良母,至从三妞嫁过来,待她比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更殷实。

三妞爱吃什么,她一大早上跑到集市见最新鮮的买,不管东西多么贵,她一点不心疼钱,因为有公公每个月工资全额交给她掌管。

从不张嘴向儿子、儿媳妇拿钱。

有一次三妞发了工资,主动给她交生活费,她坚决不收,并且说:“有钱你们自己攒着,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生活方面,一切从三妞母女的身体健康出发,猪蹄子、土老母鸡、最新鮮的魚、虾。

她总会按“日程表”一样按排饭、菜。

一个星期不重样,小日子考虑非常周密。

吃得媳妇、孙女都白白、胖胖,身体健康,全家美满幸福又快乐。

婆婆有个爱好,就是喜欢给孙女儿买漂亮的衣服,每天为孙女儿扎小辫辫,打扮活泼可爱的小公主。

她还特别爱干净,每天洗、换尿布,洗鞋子,洗全家人的衣服,每天里里外外打扫卫生,连邻居家前后左右地面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见什么活都干,勤劳善良的婆婆,从来闲不住。

整个政府大院的人,个个伸出大拇指称赞,“三妞找了个好婆婆,天天一只手抱着孙女儿,一只手髋着菜蓝子买菜、整天忙得乐呵呵。

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带孙子,样样都能干。

还是三妞好福气呀!”

只不过这老太太骨子里还是希望三妞生二胎,她到不是多么重男轻女。

但她们大家族妯娌西个,其他三家都有几个孙子、孙女儿,现在就是自己家没有男孙儿。

反正,不比他们经济条件差,二胎要个男孙子,一切都完美了。

1980年春节,丈夫探家回来,听婆婆常在嘴边唸叨生二胎的事。

他就劝说:“妈!

您别太封建,现在啥年代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听说马上国家要实行计划生育。

我们都是吃国家饭的人,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政策,坚定不移地永远永远跟党走。”

他接着又说,“我们现在一个女儿多好哇!

我们的小宝贝长得像她妈妈一样漂亮,将来培养她上大学,有知识、有文化,走到哪都是仙气飘飘,您看!

她可是咱老余家大学问的宝贝呀?”

一阵子轻松地逗趣话,乐得婆婆哈哈大笑。”

但说是说,听归听,自己心里始终仍有一本帐,必须生二胎。

在1980年10月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之前,地方政府要求一胎与二胎间隔三岁。

同年九月份,三妞己经怀孕二胎八个月。

当时,有关人员上门做工作,要求做人工流产。

她婆婆首先冲锋在前“热情接待”,主动找到人家理论,“我的大孙女己经快三岁了,求求你们做点好事,现在己经怀孕八个月的孩子,可不能害命,千万不能干那缺德的事嘛?”

说得来人哑口无言,再说了,人们的良心何忍呢?

计划生育形势越来越严俊,县委组织部专门派县妇联主任,亲自给她做工作。

并且公开的说:“提倡一孩政策,大势己趋,你们要审时渡势,不能因小失大,最好把孩子处理掉,组织部门对你的工作有安排,以免影响你的前程。”

面对领导的压力和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三妞实在太难了,肚子里的孩子己经九个月,她一个人也不敢善自作主。

当时的条件下,通讯不便,给远在部队的丈夫写信,一封信件,往返一个月。

一首在忐忑不安、焦急等待中度过。

可想而知,她独自承受的精神打击和思想压力一天天是怎么熬过来的?

就这样,1980年11月5日,她顺利生产下一个男婴,取名“小兵”。

一家人可高兴坏了,特别是老婆婆,一天到晚笑得合不笼觜。

见了人赶紧发喜糖,拉人家到家里坐,热情的拿糖水泡油条,并笑着说:“你们如果把这油条吃了,我的胖孙子将来一定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加甜甜蜜蜜。”

逗的人家忍不住哈哈大笑。

她像个拓螺似的,日夜忙的不停脚,天天心里乐开花。

旧时人们流传:“一儿一女是枝花,。”

但是,三妞怎么也高兴不起来......1980年9月,国务国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

同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国务国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并讲到这是关系到西个现代化建设速度和前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幸福,符合全国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重大措施。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1年上半年,计划生育工作正在如土如茶地轰轰烈烈展开。

此时,个别想要儿子的人因为心存嫉妒,害“红眼病”,见不得别人比他好,便偷偷给她丈夫的部队写人民来信,举报他们生二胎,而且千方百计要求对她严肃处理。

当年,三妞本来按政策规定应该涨一级工资,可因为超生二胎,结果涨工资也没有她的份。

一首到很多年,她的工资与一起参加工作的比,没有人家工资高。

正在这时,本单位一个女干部也怀孕了,这时候领导眼看不处理不行,大势所趋,只好给三妞调动工作。

那个怀孕二胎的人才极不情愿的打胎。

人生自古有得失。

“得、失,得、失,”有得有失。

老天爷给你关上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三妞得到了儿子,失去了干部身份和一级工资。

舍去浮华,方能拥抱真实。

然而,在她的执念中,老天爷对世间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不论任何时候,都要多做好亊行善积德,不能存心害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间没有到。”

工资损失首到退休,她利用自己税收政策和财务会计的专业特长,发挥余热十五个年头。

在某税务师事务所,从事为企业税务代理,合法避税,从而弥补了经济损失(这是后话)。

更让他们全家人高兴、满足的是,在三妞六十岁生日那一天,她们的孙子于2011年8月26日(农历七月二十七)出生。

这是上帝恩赐予他们全家人的宝贵礼物。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