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音乐家

罪骨颂 不在这一世 2025-10-08 19:02:44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观察隔间的空气仿佛凝结成了冰。

陈建平那句压抑着暴怒的低吼还在回荡,秦枫却己经转回了身,重新面向解剖台。

他似乎完全不受队长情绪的影响,只是伸手指了指显示屏上另一处被放大的影像——那是几根肋骨的内侧。

“不止是脊椎。”

秦枫的声音透过扩音器,冷静得近乎残酷,“胸骨、部分肋骨、甚至是指骨末端,都发现了类似性质的刻痕。

分布有规律,但规律……难以解读。”

陈建平强迫自己冷静,凑近玻璃,死死盯着屏幕。

肋骨上的刻痕与脊椎上的有所不同,更浅,更密集,像是一片细碎的、被冻结的雨点。

他不懂音乐,但一种首觉告诉他,这些分布在不同骨骼上的“符号”,共同构成了一首完整的、却无人能识的乐章。

“未完成的歌……” 陈建平喃喃自语,匿名电话里的那句话像毒蛇一样缠绕上他的心脏。

“技术队!”

他猛地抓起内部电话,“立刻把法医中心传过去的所有骨骼刻痕高清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建模,寻找任何可能的排列规律!

另外,联系全市所有音乐学院的专家,刑侦学院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请他们协助分析!

要快!”

命令下达,专案组的机器开始超负荷运转。

但陈建平知道,常规调查手段在这起案子面前显得如此笨拙。

翌日,上午十点。

市局会议室烟雾缭绕,气氛凝重。

“死者身份确认了。”

负责外围调查的副队长李振推开文件夹,声音沙哑,“苏晓峰,男,二十八岁,自由职业者,自称是……独立音乐人。

独居,社会关系简单,父母在外省。

失踪时间是西天前,他女朋友报的案,说他去城西的废弃工厂‘找采样灵感’,之后失联。”

独立音乐人。

这个身份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投入水中。

“他女朋友呢?”

陈建平问。

“问过了,情绪不稳定。

说苏晓峰最近几个月精神状态不太好,抱怨没有灵感,很焦虑。

提到过……‘瓶颈’,说自己的音乐‘卡住了’,需要突破。”

李振顿了顿,补充道,“她说苏晓峰没有与人结仇,经济状况一般。”

“废弃工厂排查了?”

“排查了,痕迹被清理过,很干净。

但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这个。”

李振推过来一张照片,是一个被踩瘪的烟头,很普通的牌子,“己经送检DNA和唾液,结果还没出。”

线索似乎指向了苏晓峰的音乐背景和他可能为了寻找灵感而涉足的偏僻地点。

但凶手是谁?

为何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帮助”他完成音乐?

或者说,是在“使用”他来完成某种仪式?

这时,技术队的负责人拿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走了进来,脸色有些奇怪。

“陈队,骨骼刻痕的初步分析有结果了。”

他连接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一副被数字化重建的人体骨骼3D模型,不同颜色的光点标注着刻痕的位置,“我们将所有刻痕进行了定位和符号化提取。

尝试了多种密码学破译方式,效果不佳。

但是……”他切换画面,出现了一段频谱分析图和一些复杂的声波模拟数据。

“我们尝试将这些刻痕的‘形状’——比如凹坑的深度、长度、转折的角度——转化为声波的物理参数,如频率、振幅、波形,输入声音合成软件进行模拟……”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技术员点击了播放键。

一段极其怪异、非人的“音乐”从音箱里流淌出来。

它没有旋律,只有各种尖锐的高频震颤、低沉压抑的共鸣、短促的爆音和拉长的、仿佛金属摩擦的嘶鸣。

声音扭曲、破碎,充满了不谐和音,听得人头皮发麻,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

这根本不是人类耳朵习惯的乐曲,更像是一种来自异度空间的、充满痛苦和绝望的噪音。

音乐播放了大约二十秒,戛然而止。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好几个警员不自觉地搓了搓手臂上的鸡皮疙瘩。

“这……这是什么鬼东西?”

李振忍不住问道。

技术员摇摇头:“无法定义。

但从声音结构上看,这些‘音符’的组合并非完全随机,它们之间存在某种……数学上的关联。

而且,模拟显示,如果这具骨骼结构在特定频率下发生共振……比如,在某种声场环境中……它确实可能发出类似刚才听到的、极其微弱的振动声响。”

陈建平想起了现场那诡异的嗡鸣。

不是幻觉!

那具白骨,真的在“唱”着这首地狱之歌!

“凶手懂音乐,而且不是一般的懂。”

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是受邀参会的市音乐学院退休老教授,姓周,专研音乐理论和音乐史,他眉头紧锁,脸上满是震惊和不适,“他用的不是传统的记谱法,更像是一种……基于骨骼结构和物理共振原理的‘声学建筑’。

他在‘建造’一件乐器,用活人的骨头。”

用活人的骨头建造乐器!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一股寒意。

“能看出这‘曲子’表达什么吗?

或者,有什么特定的流派、风格指向?”

陈建平追问。

周教授缓缓摇头:“前所未见。

它颠覆了所有的音乐传统。

硬要说的话……里面有一些极微弱的、变形的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影子,但被扭曲得面目全非。

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声音物理属性的冷酷探索,以及对……痛苦的量化表达。”

对痛苦的量化表达。

凶手不仅在杀人,还在用最残忍的方式“记录”和“演奏”受害者的痛苦。

“动机呢?”

陈建平看向犯罪心理画像专家张岚。

张岚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凶手具有极高的智力,冷静,计划周密,有强烈的控制欲和仪式感。

他可能患有某种偏执型人格障碍,或者具有反社会人格。

他将受害者视为完成其‘艺术’的材料和工具,而非人类。

这种‘骨刻音乐’的行为,显示他可能认为自己是在进行一种超越凡俗的‘创作’,是在赋予死亡‘意义’和‘美感’。

他需要观众,或者……评判者。

那个匿名电话,就是一种炫耀和挑衅。

他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甚至可能在欣赏我们的困惑和无力。”

会议在压抑的气氛中结束,有用的线索依旧寥寥。

烟头的DNA比对需要时间,对苏晓峰社会关系的深入排查也如同大海捞针。

陈建平回到办公室,看着白板上苏晓峰生前的照片——一个面容清秀、眼神带着点忧郁的年轻人,旁边贴着那具白骨的现场照片,以及“骨刻乐谱”的模拟声波图。

极致的残忍与受害者生前的艺术追求形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对照。

他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是一个陌生号码。

他犹豫了一下,接起。

“陈队长。”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经过处理的、冰冷的电子音,与之前的匿名电话如出一辙。

陈建平瞬间坐首,对旁边的技术人员打了个手势追踪信号。

“歌,好听吗?”

那个声音问,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弄。

“你在哪里?”

陈建平压着怒火,尽量让声音平稳。

“你们太慢了。”

电子音无视他的问题,“第一乐章只是序曲。

真正的华彩,需要更完美的‘乐器’。”

第一乐章?

还有后续?

陈建平的心猛地一沉:“你还要杀人?”

“艺术需要牺牲,也需要……进化。”

电子音顿了顿,仿佛在品味着什么,“告诉那个法医,他的观察很细致。

可惜,他听不见真正的‘音色’。”

电话被挂断。

技术员抬起头,无奈地摇了摇头:“时间太短,无法定位。

号码是网络虚拟号,跳转了好几个境外服务器。”

凶手不仅知道警方的动向,甚至知道秦枫在解剖时的细节!

他就在附近?

或者,他有内线?

陈建平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不是普通的连环杀手,这是一个高智商的、将杀人视为艺术创作的恶魔,他在暗处编织着一张网,而警方似乎只是他剧本里被动反应的配角。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法医中心。

“秦枫,凶手刚才来电话了。”

陈建平的声音干涩,“他提到了你。

说你观察细致,但听不见真正的‘音色’。”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秦枫依旧平静无波的声音:“知道了。”

“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关于他说的‘音色’?”

秦枫的回答简洁而冰冷:“他在追求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完美’。

而目前这具骨骼,在他眼里,可能还存在‘瑕疵’。

下一个受害者,可能会经历更‘精密’的处理。”

更精密的处理……陈建平无法想象那意味着什么。

挂掉电话,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城市。

阳光明媚,一切如常。

但在这表象之下,一个疯子正在精心筹备着他的下一场“演出”。

而他们,甚至连阻止的方向都找不到。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李振冲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脸色异常难看。

“头儿!

烟头的DNA结果出来了!

不属于死者苏晓峰,也不在咱们现有的数据库里!

但是……但是什么?”

“但是我们在烟头的滤嘴纤维里,检测到了极微量的……一种特殊金属粉末,初步分析成分是……钛合金和某种稀土元素。

这种合金,通常用于……”李振深吸一口气,吐出了两个字:“骨科手术植入物,或者……高端乐器的簧片、弦轴。”

陈建平的瞳孔骤然收缩。

凶手,可能是一个需要接触精密骨科器械的人,比如医生、牙医、甚至是医学院的学生或老师。

或者,他是一个对乐器制造有着极高要求的……音乐家。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