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库券套利与原始股的暗线
路过父亲所在的国营机床厂时,他特意停了下来——厂门口的公告栏上还没贴下岗通知,但几个穿着工装的工人正蹲在路边抽烟,眉头拧成疙瘩,嘴里念叨着“听说下个月要裁一半人家里老婆孩子可怎么办”。
张帆的心揪了一下。
上辈子父亲下岗后,揣着8000块遣散费一头扎进股市,恰逢12月牛市顶峰,追高买了“西川长虹”,结果政策打压一来,半个月就亏了4000多,母亲为此和父亲大吵了一架,家里的气氛冷了大半年。
这辈子,他必须拦住父亲,还要在牛市来临前攒够第一笔本金。
回到家时,母亲正在厨房炖土豆排骨汤,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
父亲坐在客厅的旧沙发上,翻着当天的《人民日报》,看到张帆进来,头也没抬:“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
是不是又去打球了?”
“没有,去图书馆查资料了。”
张帆把书放在桌上,故意把《中国金融年鉴》露在外面,“爸,你们厂最近是不是要裁员?”
父亲的手顿了一下,放下报纸:“你听谁说的?
小孩子别瞎打听。”
“我在厂门口听工人说的。”
张帆坐下,给自己盛了一碗汤,“爸,要是真下岗了,你别去炒股,那钱存银行或者买国库券都比炒股稳。”
“国库券?
那玩意儿一年才几个利息?”
父亲嗤笑一声,“我听老王说,他上个月买的‘深发展’,半个月就赚了两百多,比上班强多了。”
张帆心里一紧——老王就是上辈子拉父亲入市的“罪魁祸首”,后来自己也赔得底朝天。
他赶紧说:“爸,股市风险大,你没看见营业部里那些赔了钱的人?
有的连菜都买不起了。
而且下个月可能要出政策,到时候股市肯定跌。”
“政策?
你懂什么叫政策?”
父亲不耐烦地挥挥手,“赶紧写作业去,明年就要高考了,别整天想这些没用的。”
张帆知道,现在跟父亲说再多也没用,只能想办法自己先赚到钱,用事实说服他。
他回到房间,打开台灯,拿出一张纸,开始梳理1996年下半年的赚钱机会:9月到10月,国库券跨地区套利空间大;10月中旬,格力电器原始股定向发售;12月,A股牛市顶峰前的最后上车机会。
国库券套利是最稳妥的第一桶金。
张帆记得,上辈子听老股民说过,1996年各地国库券价格存在差异,比如上海的1995年三年期国库券(票面利率14%),在本地交易价是108元,而在邻近的苏州,交易价只有103元,扣除往返路费和手续费,每张能赚4块多,一万张就是4万多利润。
但问题是,他现在连本金都没有。
学校运动会还有两周,靠卖矿泉水最多赚几百块,远远不够。
他想到了王浩——王浩的父亲是工商局的干部,家里应该有闲钱。
第二天一早,张帆就找到王浩,把国库券套利的想法说了一遍。
王浩听得眼睛发亮,又有点犹豫:“可是我家的钱都在我妈手里,她肯定不同意我们去外地倒腾国库券。”
“不用跟阿姨说‘倒腾’,就说我们想做点小生意,需要启动资金。”
张帆压低声音,“你跟叔叔说,就说现在国库券能提前兑现,利息比银行高,而且稳赚不赔,让他先拿5000块出来,一个月后还他6000块。”
王浩还是没底:“万一赔了怎么办?”
“不可能赔。”
张帆拍了拍胸脯,“我查过资料,上海和苏州的国库券价格差一首存在,只要我们能把苏州的国库券买到手,运到上海就能卖出去。
而且下个月有政策要规范国库券市场,到时候差价就没了,这是最后机会。”
王浩被说动了,当天下午就跟父亲提了这事。
没想到王浩的父亲早就听说过国库券套利,只是没时间去做,听儿子说有“稳赚”的机会,又看张帆平时做事靠谱,居然真的拿出了5000块,还特意叮嘱:“你们小心点,别让人骗了,要是遇到麻烦就给我打电话。”
拿到钱的那天晚上,张帆激动得没睡着觉。
5000块在1996年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他仔细规划路线:周六早上坐火车去苏州,上午在苏州国库券交易点买券,下午坐火车回上海,周日上午在上海的交易点卖出,这样来回两天,既能完成交易,又不耽误上课。
周六凌晨5点,张帆和王浩背着装满现金的书包,坐上了去苏州的绿皮火车。
火车上挤满了人,他们只能站在过道里,书包紧紧抱在怀里。
王浩有点紧张,手心全是汗:“帆子,你说我们会不会遇到骗子?”
“放心,我们去的是正规的国库券交易点,不是黑市。”
张帆安慰他,心里却也没底——上辈子他没亲自做过国库券套利,只听别人说过流程,万一价格波动了怎么办?
万一交易点不让个人大量买卖怎么办?
还好,一切都很顺利。
上午9点,他们到了苏州的国库券交易点——那是一家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门口挂着“国库券转让服务点”的牌子。
张帆假装是帮家里亲戚买,跟工作人员说要“买5000块的1995年三年期国库券”,工作人员没多问,很快就办好了手续,给了他们一沓厚厚的国库券,每张面值100元,共50张,花了5150块(交易价103元/张)。
下午回到上海,周日一早,他们就去了上海证券营业部的国库券交易窗口。
工作人员验完券后,按108元/张的价格收购,50张一共卖了5400块。
扣除来回的火车票(40块)、手续费(20块),净赚290块!
“赚了!
真的赚了!”
王浩拿着钱,手都在抖,“这才两天就赚了290块,比我爸一个月的奖金还多!”
张帆也松了口气,这290块虽然不多,但证明了他的记忆是对的,也让他更有信心。
接下来,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跑了三趟苏州,每次都买5000块的国库券,一个月下来,居然赚了1500多块!
王浩的父亲听说后,对张帆刮目相看,主动提出要追加资金:“小张,你这脑子真好用,我再拿2万块出来,你带着王浩好好干,赚了钱你们俩分。”
张帆却拒绝了:“叔叔,不用了,国库券的差价越来越小了,再做下去赚不了多少,而且下个月可能有政策,风险太大。”
其实,张帆是把目光放在了更赚钱的机会上——格力电器的原始股。
他记得,1996年10月中旬,格力电器会定向向内部员工和合作单位发售原始股,发行价1块钱/股,1996年11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开盘价就到了17.5元,翻了17倍多!
要买到原始股,必须有“内部关系”。
张帆想起上辈子父亲的老同事——李建国,当时在格力电器上海分公司做销售经理,手里有1000股的配额。
上辈子父亲下岗后,李建国还想帮父亲争取配额,结果父亲嫌“1块钱一股太贵”,没要,后来肠子都悔青了。
10月10日,张帆特意请了半天假,去找李建国。
李建国的办公室在上海的一栋老式写字楼里,狭小的房间里堆满了产品资料。
听说张帆是来找他买原始股的,李建国愣了一下:“你一个高中生,怎么知道原始股的事?”
“我爸跟我说的,他说您手里有配额。”
张帆故意提父亲,拉近距离,“李叔叔,我知道原始股能赚钱,我想跟您买500股,钱我己经准备好了。”
李建国犹豫了——原始股配额是给内部员工的,对外卖是违规的。
但他跟张帆的父亲是老同事,关系不错,而且张帆看起来很懂事,不像会惹麻烦的人。
他想了想,说:“500股可以,但你不能跟别人说,而且钱要一次性付清,500块。”
“没问题!”
张帆赶紧从书包里拿出500块,这是他和国库券套利赚的钱,“李叔叔,谢谢您,这钱您收好。”
李建国收下钱,给了张帆一张“股权认购证”,上面写着“张帆,认购格力电器股份500股,每股1元,合计500元”,盖着格力电器上海分公司的公章。
拿着认购证,张帆的手都在抖——这500股,上市后就是8750块,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多的工资!
而且这只是开始,他还想办法找了其他关系,比如通过王浩的父亲,联系到了一家和格力有合作的外贸公司,又买了1000股,花了1000块。
11月18日,格力电器上市的那天,张帆特意请假去了证券营业部。
大屏幕上,“格力电器”的开盘价跳到17.5元时,整个营业部都沸腾了——有人捶胸顿足,后悔没买到原始股;有人欢呼雀跃,手里的股票一下翻了十几倍。
张帆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心里却很平静。
他知道,这只是他重生后赚到的第一笔“大钱”,后面还有更多的机会——12月的A股牛市、1997年的香港回归概念股、1998年的大宗商品牛市……就在这时,他的BP机响了——是王浩发来的信息:“帆子,我爸说要跟你一起炒股,他手里有10万块,让你帮忙操作。”
张帆笑了笑,回复:“好,让叔叔下周来营业部开户,我们等12月的机会。”
他抬头看向营业部里拥挤的人群,想起上辈子自己在这里的样子——每天盯着屏幕,涨了就笑,跌了就骂,像个疯子一样。
这辈子,他不会再那样了。
他要靠自己的记忆和经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金融时代里,稳稳地赚到每一分钱,还要带着身边的人一起赚钱,弥补上辈子的遗憾。
走出营业部时,阳光正好,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张帆掏出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晚上我们出去吃吧,我请客。”
“你哪来的钱?”
母亲疑惑地问。
“我赚钱了,以后我会赚更多的钱,让你和爸过上好日子。”
张帆说,声音里充满了自信。
他知道,他的金融大鳄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