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墨谦正慢慢翻阅新书项目计划书,他修长的手指轻敲桌面,仿佛在试探那份厚重纸张的分量,也在无声揣测对面的人。
方晨兮坐在灯下,壬蓝色连衣裙随着动作微微摇曳,眼神明亮但带着些不易察觉的防备。
“你觉得这本书的主旨,能否在现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许墨谦终于开口,语气没有太多情感起伏,却带着一种细致入微的推敲。
方晨兮微微扬眉,声音轻柔但坚定:“从调研来看,情感励志类市场需求依然显著,但同质化严重。
我们想融入更多真实故事和跨文化元素。
你的团队希望更具创意一些,对吗?”
许墨谦的嘴角轻微动了动,像是在权衡体贴与冷静之间的权力。
他为人谦和,却习惯用理性筑堡垒。
“创意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有扎实的逻辑和情感基础。
故事不能只有温热的表象,还要让人看到冷静的真实。”
他的话让晨兮沉默片刻。
她不自觉地搅动着手里的水杯,低头避开他的目光。
这个项目是她新入职以来的首次重要合作,上司对结果寄予厚望,却并不满意单纯的市场调研。
两人对“创新”的理解明显不同,气氛因碰撞而悄然紧张。
晨兮试探性地抬起头,手指在计划书上点了一下:“我觉得,有时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真实的痛苦,也许是一个温柔的出口。
所以我建议在章节布局上,增加各类治愈场景,比如城市街角的偶遇、异国咖啡馆的对话。”
许墨谦没有回应,只是长久地注视着文档,仿佛那些简单的词句己经引发了他思考的涟漪。
他习惯用沉默做盾,隔开情感的洪流,也隔开无谓争执。
窗外,夕阳的余晖斜射进来,将室内拉出几道明暗分界。
计划书的一页在风中微微翻动,显得脆弱而不安。
会议室里的静默,被助理敲门打破。
“许总,林致远那边的拍摄档期在调整,请您确认。”
“我待会回复。”
许墨谦不动声色地点头,视线却落在晨兮的表情变化上。
晨兮意识到那是另一个在项目中关键的人物。
她低声问:“林致远,是负责插图和摄影的老师吗?”
“是。”
许墨谦平静地说,“他对细节有自己独特的敏感,但合作需要流程感。
有意见尽管提,大家都在团队里。”
这种平等交流的态度让晨兮压力稍缓。
她鼓起勇气,递过一页手写的建议:“我临时整理了一些情感场景章节,您可以看看。
比如人在异地时,给家人的一通电话,或深夜在医院走廊等待朋友,都是很生活化的情感。”
许墨谦接过,很快扫了一眼,声音比刚才多了些真实的感兴趣:“这些段落既有细腻氛围,也不失深度。
你做得不错。”
晨兮微不可查地松了口气,但很快转入专业,“能否再加深人物的冲突?
比如把家庭压力、职场焦虑和理想的碰撞表现得更具视觉感。
摄影师的镜头能否体现这种矛盾?”
这一次,许墨谦没有面无表情,而是轻微皱眉。
“我自己的经历并不平稳——你提到的压力我有体会。
我们可以试着用都市夜景、镜面反射或对比手法突出情感张力。
林致远应该有更好的方案,我会跟他交流。”
晨兮迟疑片刻:“那异国元素呢?
我们是否需要采访安菲尔那样的留学生,现实和梦想在异乡交错,故事层次会更丰富。”
许墨谦把视线投向暮色里的落地窗,片刻后答道:“可以。
多元文化是项目的亮点。
你能负责初步采访吗?”
她点头,紧张和期待交织。
会后,两人走出会议室,地板反射着渐暗光线。
天色彻底沉下来的时候,楼道里只剩下他们的脚步声。
晨兮有些犹豫地侧头:“许总,你怎么看待理想的实现?
是选择安全路线,还是赌一次?”
许墨谦顿了一下。
他身上的外套在肩上安静。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随手拉开旁边办公室的门,领她进来。
里面挂着几幅摄影作品,其中一张是林致远拍的法国街头,夜色和灯光缠绕,画面里有一种远离但又亲密的温度。
“我一首在权衡,”许墨谦终于开口,声音低沉,“真正的理想不是赌,而是在现实里找能实现的部分。
安全路线很重要,但勇气也是。”
晨兮站在照片前,轻轻露出一个微笑。
“所以你愿意做这个项目,是因为它能让你看到那些温柔和真实混合的瞬间?”
许墨谦看向她,目光里多了深一层的柔和。
“也许吧。
不只为了市场,也为了证明,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共同坚持。”
短暂的沉默后,门外传来夜风和雨点的声音。
晨兮提议:“我可以约林致远和安菲尔一起见面,聊聊摄影、音乐和舞蹈如何在故事里融合。”
他点头,目光带着信任与试探。
“很好。
多接触、多交流,试试能否把他们的经历真正写进书里。”
两人再次走进走廊,暮色间的合作初现曙光,也埋下了更多可能。
晨兮的脚步逐渐轻快。
她一边思考接下来的采访问题,一边感受到,某种属于理想的微光,正悄悄照进现实。
楼下的灯光缓缓亮起,城市在夜里继续呼吸。
许墨谦敛起眉目,思考新的内容编排,晨兮则在心里为下一次会面描绘蓝图。
他们都明白,关于这本书的合作、与梦想的交锋,才刚真正开始。
远处下起细雨,窗台晕开淡淡光影。
他们的声音、步伐和想法,都逐渐汇入夜色涌动的都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