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译电密痕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汪伪 “76 号” 的灰砖楼像块浸了水的黑炭,杵在极司菲尔路的阴影里。

沈青芜攥着帆布包的带子,刚踏上台阶,就被门岗的刺刀拦了一下 —— 卫兵盯着她领口别着的 “译电科” 铜章看了两秒,才侧身让开,靴底在水泥地上蹭出刺耳的声响。

译电科在二楼西侧,十几张木桌并排摆着,每张桌上都压着沉甸甸的电码本,空气里飘着油墨和汗味混合的酸腐气。

沈青芜走到靠窗的位置坐下,刚把帆布包塞进桌下,身后就传来脚步声:“沈科员,昨天的特急电译完了吗?

松井课长等着要。”

是译电科的张科长,留着两撇小胡子,总爱把 “皇军” 挂在嘴边。

沈青芜指尖顿了顿,翻开桌上的译稿:“还有最后两段,马上就好。”

她的日语是在东京留学时学的,流利得像母语,可每次译日军的电报,指尖都忍不住发颤 —— 那些文字里藏着的,是同胞的鲜血。

张科长凑过来,目光扫过译稿:“沈科员就是效率高,不像有些人,译份普通电报都磨磨蹭蹭。”

他话里有话,上个月沈青芜故意译错一个 “物资数量” 的数字,虽然后来用 “电码模糊” 搪塞过去,却还是被张科长记在了心里。

等张科长走了,沈青芜才松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支磨尖的铅笔,悄悄在袖口内侧画了道横线 —— 那是她记录可疑电码的记号。

今天早上刚到科里,就接到一份加密等级极高的电报,发报方是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收报人是特高课的松井健一。

她戴上耳机,指尖在电键上敲击,嘀嗒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起初都是些常规的物资调配内容,可当 “寒鸦” 两个字跳出来时,她的手指猛地顿了一下 —— 上周她译过一份零碎电报,里面也提过 “寒鸦”,当时没在意,现在看来,这绝不是普通的代号。

“寒鸦计划,运输线核查,皖南方向,本月底完成……” 沈青芜一边译,一边把关键信息记在指甲缝里 —— 她特意留了点指甲,用铅笔在里面轻轻涂了层淡墨,能暂时记下数字和关键词。

译到 “切断共军补给” 时,她的心跳突然加快,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墨点。

“沈科员,发什么呆?”

邻桌的李姐凑过来,眼神里带着几分试探,“这份电报是松井课长要的,可别出岔子。”

李姐是张科长的眼线,平时总爱盯着别人的动作,沈青芜心里清楚,不能让她看出破绽。

“没什么,就是有点累。”

沈青芜笑着把译稿推过去,“李姐帮我看看,有没有译错的地方?”

趁李姐低头看稿的功夫,她悄悄用袖口蹭了蹭指甲,把墨痕蹭淡了些 —— 那些数字和 “寒鸦” 两个字,己经刻在了她脑子里。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沈青芜拎着帆布包走出 76 号。

街对面的馄饨摊冒着热气,几个穿便衣的人坐在那里,眼神却时不时往 76 号门口瞟 —— 是特高课的暗探,监视译电科的人是常有的事。

她不敢多停留,顺着路边往前走,路过静安寺时,看到街角的咖啡馆亮着灯,玻璃门上贴着 “今日供应蓝山” 的纸条。

忽然,口袋里的怀表硌了她一下 —— 那是父亲留给她的,父亲原是***第 60 师的营长,去年在南京保卫战里被俘,现在还关在龙华监狱。

松井上个月找过她,说只要她 “好好为皇军效力”,就有机会让父亲 “出狱”。

可她心里清楚,日军的承诺,不过是骗人的幌子。

走到弄堂口,沈青芜左右看了看,确认没人跟踪,才从帆布包的夹层里拿出一张小纸条,用指甲在上面轻轻刻下 “寒鸦、皖南、运输线” 几个字,再把纸条折成小方块,塞进墙缝里 —— 那是她和父亲旧部约定的秘密联络点,希望能有人把消息传出去。

墙缝里的纸条被风吹得轻轻晃了晃,沈青芜摸了摸领口的铜章,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清醒了几分:上海的夜里,藏着太多像她这样的人,哪怕只能发出一点微光,也得试着照亮点什么。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