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士气在数据上涨的***下也有所恢复,大家看似回到了正轨。
但压力并没有减少,反而因为目标的提升,变得更加沉重。
这一日,苏沂召开了团队周例会,内容主要是下一阶段的规划。
他站在白板前,讲述未来三个月的目标:进一步优化专题模块,推出用户学习路径定制功能,同时尝试探索新的变现渠道,比如引入知识付费会员制。
刚讲完,小云就皱眉道:“三个月推出这么多东西,时间根本不够。
你知道设计一套用户学习路径的交互逻辑有多复杂吗?”
刘工也接话:“没错,这些功能的开发工作量很大,我们技术组己经在超负荷运转了,再这样压下去,怕是要崩了。”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苏沂。
苏沂沉默了片刻,深吸一口气,说:“我知道大家都很辛苦,但时间不等人。
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在快速迭代,如果我们不加速,就会被市场淘汰。
我希望大家能再坚持一下,难关过去了,我们都能看到成果。”
他的话语带着鼓励,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小云冷笑一声:“总说坚持,可工资迟发一天不也是事实?
我们都在撑,你呢?
除了画大饼,还能给我们什么实际的保证?”
这句话像是一颗火星,点燃了隐藏在团队中的不满情绪。
刘工叹了口气,也忍不住说道:“苏总,我们不是不愿意干,但这么多功能上线后,谁来负责运营?
流量怎么转化?
这些问题你考虑清楚了吗?”
苏沂脸色微变,他意识到自己确实有些急功近利,却又不愿示弱:“我会负责运营,也会找到更多资源来支持项目。
大家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眼前的任务完成。”
会议草草结束,气氛却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
---团队的裂缝当天晚上,苏沂独自留在办公室整理会议上的问题,却发现自己的手心满是汗水。
他清楚地感觉到,团队内部的信任正在逐渐瓦解。
刘工和小云是团队里能力最强的两个人,但他们对自己的质疑也最深。
苏沂知道,这不仅是因为工作量的问题,更因为他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他的资金始终紧张,计划又总是超前,这让团队难以全心全意地跟随他。
---一次试探次日,刘工约了苏沂见面,开门见山地说:“苏总,我有一件事想和你聊聊。
最近一家创业公司正在招技术负责人,开出的薪资条件很不错。
说实话,我有些动摇了。”
苏沂愣住了,随即苦笑:“刘工,如果你真的想走,我不会拦你,但我希望你明白,我们的项目己经开始见到曙光了。
再坚持一段时间,可能就会迎来质变。”
刘工沉默了片刻,说道:“我不是不想坚持,但你也要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
如果这个项目再没有实际的盈利计划,那即便留下来,我也不知道是在为谁奋斗。”
苏沂听得出刘工语气中的试探,他并不是完全想离开,而是在向自己要一个清晰的答案。
他思考了一会儿,认真说道:“刘工,我承认目前盈利还没有实现,但用户增长和数据反馈证明了我们的模式是可行的。
下个月我们会引入会员制,这是一个变现的开端。
如果你愿意留下来,我承诺项目一旦盈利,团队的股份分红会优先兑现给你们。”
刘工点了点头:“好,我再陪你试一次。”
---突如其来的危机就在团队关系稍稍缓和时,苏沂却收到了一封来自投资人刘总的邮件。
邮件内容不长,却让他心中一沉:“近期经济环境波动,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资金投向。
追加投资的计划可能会暂缓,请及时提供最新数据报告供我们审核。”
苏沂反复看了几遍,才意识到这代表什么。
如果刘总真的放缓追加投资,项目很可能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停滞。
他马上拨通了刘总的电话,但对方的态度依然模棱两可:“苏沂,你的项目不错,但商业模式还是不够清晰。
如果短期内没有更有说服力的数据,资本也很难冒险继续投入。”
苏沂挂了电话,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动弹。
他知道,这一次,他必须拿出真正能说服资本和团队的东西,否则一切都可能崩塌。
---自救的开始几天后,苏沂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组织一场线下分享会,将平台的新模式推向更多用户,同时邀请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小型投资人参与。
他要让大家看到,这不仅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场可以信赖的未来投资。
看着分享会的计划书,苏沂的眼神中多了一份坚定。
他明白,创业的路上,没有退路,只有拼尽全力向前冲。
窗外夜色渐浓,他的影子被办公桌的灯光拉得很长,但那双眼睛,始终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苏沂的线下分享会定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地点选在了城中心的一间联合办公空间。
为了节省成本,他选择了最小的场地,仅能容纳三十人。
他自己设计了PPT,又花了整整两天修改发言稿,甚至亲手布置了场地。
这场分享会,他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吸引潜在用户,建立品牌信任,更重要的是,为团队争取到新的合作伙伴和投资支持。
---最后的动员活动当天上午,苏沂召集了团队开会,这是活动前的最后一次部署。
“今天的分享会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你们每个人都将是现场的‘代言人’。”
苏沂站在会议室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无论来的人是用户、合作方还是投资人,你们都要展现出我们的专业和自信。”
小云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忍不住问:“苏总,如果这次活动效果不理想,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苏沂沉默片刻,坚定地说:“如果失败,我一个人扛。
你们不用担心,我一定会找到新的办法。”
这句话让大家心中有些触动,虽然疲惫,但还是点了点头。
---现场的考验下午两点,活动正式开始。
虽然场地布置得简单,但灯光、座椅和投影都一丝不苟,甚至还摆上了简陋却温馨的茶点区。
最初的场面有些冷清,预约名单上的三十人,只来了不到一半。
苏沂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不安,依然用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位来宾。
两点半,苏沂站上了讲台,开始了他的分享。
他没有急着讲数据,而是先从自己的创业故事说起:毕业后的迷茫,女友分手,朋友离去,孤注一掷选择创业。
他用平实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经历,慢慢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
然后,他才引入平台的理念和成果,用首观的数据和实例展示了产品的价值。
“这是一个帮助用户学习、成长的平台,”苏沂的声音铿锵有力,“而我们的目标,是让知识变得更触手可及,更有意义。”
台下的听众逐渐被吸引,不时点头,甚至有人拿出手机记录内容。
演讲结束后,进入自由交流环节。
一些感兴趣的用户主动上前询问平台的细节,而一位中年投资人模样的人,则和苏沂聊了许久。
“你们的模式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规模太小了,风险也很高。
你有没有考虑过,将平台定位进一步聚焦?”
那人问道。
苏沂认真答道:“聚焦是我们接下来的方向,专题模块只是起点,我们会根据用户反馈,逐步优化。”
那人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年轻人有魄力。
我回头再看看详细数据,或许有合作的可能。”
---初步成果活动结束后,苏沂和团队一起清理场地,虽然大家都疲惫不堪,但脸上多了一些轻松的笑容。
“刚刚有几个人问我怎么注册账号,还让我帮忙推荐课程呢。”
小云说道,“没想到我们还能有线下吸粉的一天。”
刘工也开玩笑道:“那个中年人和你聊了半天,肯定是有戏。”
苏沂笑了笑,没有多说,但心中还是感到一丝欣慰。
---背后的隐忧晚上,苏沂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整理当天的反馈。
他发现,虽然大部分人对平台的模式表示认可,但仍有不少质疑声音:“内容资源还不够丰富。”
“技术上的创新性不足。”
“变现路径太单一。”
他盯着这些反馈,感觉就像一块块石头压在心上。
他知道,这场分享会只是让他暂时喘了一口气,真正的难关,还在后面。
与此同时,他收到了刘总发来的消息:“今天的分享会做得不错,但我还是觉得你的盈利模式需要更明确。
考虑到目前的风险,我们的追加投资计划暂时搁置。”
这条消息让苏沂的心猛地一沉。
他盯着屏幕,半晌没动。
他明白,没有新的融资,接下来的路会更加艰难。
---反思与计划深夜,苏沂独自坐在办公室,看着窗外的夜景,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念头。
“或许,我需要换一种方式。”
他喃喃自语。
他打开笔记本,开始列下一些新的想法:与更多讲师合作,丰富内容品类;尝试与教育机构进行资源互换;推出小型付费专题课程测试市场反应……他知道,这些计划每一项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但他别无选择。
“只要不放弃,就还有希望。”
苏沂低声说道,目光中带着疲惫,却依然坚定。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明亮,像极了他心中那盏不灭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