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听见心碎的声音六月的傍晚,闷热无风,蝉鸣聒噪。
许念一站在“好再来”家常菜馆门口,手里紧紧攥着一盒解酒药和一小包薄荷糖。
饭店的玻璃窗上凝结着厚厚的水雾,隐约能听见里面男生们喧闹的劝酒声。
那是顾辰的践行宴。高考结束了,他们这群一起长大的伙伴即将各奔东西。
顾辰和几个篮球队的兄弟在里面,而她,像过去的无数个日子一样,习惯性地跟来了。
只是这次,她没进去。里面烟雾缭绕,啤酒瓶倒了一地,
顾辰之前在电话里让她在外面等会儿,说他那些兄弟“说话没分寸”。
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药和糖,嘴角不自觉地弯了一下。顾辰酒量浅,还爱逞强,
每次喝完都难受,这药是备着的。糖则是他喜欢的牌子,清凉提神。
路灯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安静地站在光晕里,像一株等待归巢鸟雀的沉默的树。
过往十八年的人生里,她的世界中心,似乎总是围绕着顾辰旋转。
从父母开玩笑说她是他的“小媳妇”那天起,这句话就像一句咒语,
将她牢牢地拴在了他的身边。窗内的喧哗声陡然拔高,似乎有人在激烈地争论着什么,
紧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许念一往前凑了凑,想听得更清楚些。“辰哥!说真的,
你跟念一到底什么时候办事儿啊?”一个粗犷的嗓音响起,是顾辰的好兄弟大刘,
“我们可都等着喝你俩的喜酒呢!人家念一多好啊,跟你***后面这么多年,任劳任怨的!
”许念一的脸颊微微发烫,心里泛起一丝混合着羞赧和隐秘期待的甜意。
她甚至能想象出顾辰此刻的表情,大概是带着点不耐烦,又有点不易察觉的得意。果然,
顾辰的声音传来,带着酒后的沙哑和一丝被起哄的烦躁:“滚滚滚!喝多了吧你们,
胡说什么呢!”他的否认在意料之中,许念一并没太失望。他一向如此,在外人面前,
从不正面回应关于她的事。然而,接下来的话,却像一把冰冷的锥子,
猝不及防地刺穿了夏夜的闷热,也刺穿了她十几年来用幻想构筑的堡垒。
也许是周围起哄的声音太大,也许是他想在兄弟面前彻底撇清关系,
彰显自己并非被一个“跟屁虫”拴住的懦弱男人,顾辰的声音猛地拔高,
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斩钉截铁的清晰:“什么小媳妇!我最烦的就是她了!
”“整天像个影子一样跟着我,甩都甩不掉,烦不烦?”“我告诉你们,我顾辰,这辈子!
都不可能跟她许念一在一起!”……世界,在那一刻,万籁俱寂。窗内的哄笑声、劝酒声,
窗外的蝉鸣声、远处的车流声……所有声音都消失了。许念一只听见自己心脏碎裂的声音,
那么清晰,又那么沉闷。“啪嗒。”那盒被她手心汗水浸得温热的解酒药,
和那包精心准备的薄荷糖,从她骤然失力的指间滑落,掉在肮脏的水泥地上。她没有去捡。
她只是僵直地站在原地,浑身的血液仿佛瞬间冻结,又在下一秒疯狂倒流,
冲得她耳膜嗡嗡作响。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没有眼泪,甚至没有愤怒,只有一片空洞的苍白。
原来,她十几年的陪伴,小心翼翼的喜欢,
在父母玩笑话里认真埋下的、关于未来的所有憧憬……在他眼里,不过是“烦人”,
是“甩不掉的影子”。她缓缓转过身,没有朝窗内看一眼,一步一步,
离开了那片让她窒息的光晕,走进了更深的黑暗里。背影单薄,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决绝。
顾辰在包厢里,莫名感到一阵心慌,下意识地朝窗外看了一眼,
却只看到空荡荡的街角和路灯下拉长的、孤独的光束。他皱了皱眉,
很快又被兄弟递过来的酒和新的玩笑话淹没。他以为,
那不过是夏日夜晚一段无足轻重的小插曲,那个叫许念一的女孩,明天还是会像往常一样,
出现在他身边。而他不知道的是,在那个看似平常的夏夜,他亲手弄丢了生命里最珍贵的光。
与此同时,许念一回到了家。她打开台灯,暖黄的光照亮了书桌。桌上,
摊开着那份她反复修改了许多次、几乎能背下来的高考志愿草表。第一志愿,
是顾辰预估分数能擦线过的、本省的一所普通一本。她凝视着那张纸,目光平静无波。然后,
她拿起橡皮,一点一点,极其用力地,将第一志愿那行字彻底擦去,不留一丝痕迹。
橡皮屑簌簌落下,像是祭奠她死去的青春。她铺开一张崭新的志愿表,在第一栏,
工整而坚定地,写下了那所遥不可及、星光璀璨的学府名字——A大。那里,
有她真正热爱的专业,有她向往的、更广阔的世界。一个关于许念一自己的,崭新的故事,
即将开始。第二章:崭新的星辰,为她而亮A大开学典礼的礼堂,穹顶高阔,灯火辉煌。
许念一坐在熙熙攘攘的新生中间,周围是来自全国最顶尖的学子,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积极向上的压力。她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背挺得很直,
目光平静地望向主席台。这里没有熟悉的小城烟火气,没有篮球场边的喧嚣,
更没有那个需要她时刻关注的身影。辅导员在台上介绍着A大辉煌的历史与严格的学术要求,
当念到“许念一,本届我省理科状元,金融系新生”时,周围投来些许好奇与敬佩的目光。
她微微颔首,脸上没有太多波澜。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个头衔,
是她用多少个日夜的埋头苦读,以及斩断所有退路的决绝换来的。她翻开崭新的笔记本,
扉页上,是她入学前一天写下的一句话:“此后,星辰大海,只为自己。
”大学生活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许念一面前徐徐展开。她如饥似渴地投入其中。
她不再需要为了等谁而牺牲自习时间,图书馆成了她最常驻足的港湾。
从宏观经济学到金融衍生品,晦涩难懂的理论在她面前逐渐变得清晰而有脉络。
她参加了辩论社,在思维的碰撞和语言的交锋中,那个曾经内向安静的自己,
渐渐学会了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眼神里褪去了怯懦,增添了自信的光芒。
她也开始学着打扮自己,摘掉了笨重的黑框眼镜,换上隐形的,长发修剪出利落的层次,
简单的淡妆让她清秀的五官显得愈发精致。她不再是任何人的“小尾巴”,她是许念一,
是会在课堂上犀利提问,会在小组作业中担纲领衔,名字会出现在光荣榜上的许念一。偶尔,
她会从老同学零星的动态里,看到顾辰的消息。他去了那所本省的一本,
似乎依旧过着打球、聚会、波澜不惊的生活。那些曾经能在她心里掀起惊涛骇浪的画面,
如今看来,只剩下水过无痕的平静。他们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
全国高校金融建模大赛的校内选拔赛通知贴出来时,许念一几乎没有犹豫就报了名。
这是顶尖金融机构最看重的赛事之一,竞争激烈。她在图书馆通宵备赛,
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和模型,眉头紧锁。又一个难点卡住了她,时间已近凌晨,
疲惫和一丝焦虑涌上心头。“这个地方,试试用蒙特卡洛模拟优化一下风险敞口呢?
”一个清朗温和的男声在旁边响起。许念一抬头,撞进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里。
对方个子很高,穿着简单的白衬衫,气质干净儒雅,手里拿着几本厚厚的金融工程外文书。
“陆星延?”许念一有些惊讶。她是知道这位学长的,经济管理学院的风云人物,大她两届,
奖学金、国际竞赛奖项拿到手软,是教授口中经常提起的榜样。“我看你在这里坐了很久,
模型构建得很精巧,只是这个环节可以更优化。”陆星延自然地在她旁边的空位坐下,
拿出纸笔,寥寥数语,就点破了困扰她许久的瓶颈。他的讲解清晰、专业,没有丝毫卖弄。
更让她触动的是,他看向她时,眼神里是纯粹的欣赏与平等,
像是在看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合作伙伴。这种眼神,是她过去十几年里,
从未从顾辰那里得到过的。“谢谢学长。”许念一由衷地道谢。陆星延笑了笑,
将一杯还温热的拿铁推到她面前:“不用客气。很晚了,补充点能量。
期待你在比赛中的表现。”咖啡的暖意透过纸杯传到掌心,许念一心中微微一动。
选拔赛结果公布,许念一以其扎实的功底和创新的模型,成功入选校队。而带队的队长,
正是陆星延。第一次团队会议结束后,陆星延叫住她,语气自然:“许念一,
关于下一个模块的数据处理,我们可能需要再讨论一下,一起吃个晚饭?食堂就好。
”傍晚的A大校园,夕阳给古老的建筑镀上一层暖金色。许念一和陆星延并肩走在林荫道上,
讨论着刚才会议的内容,偶尔也会聊起某个有趣的教授或者校园里的趣事。气氛轻松而融洽。
她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揣度对方的心思,不再需要委屈自己去迎合谁的喜好。在这里,
她的才华被尊重,她的努力被看见。而在几百公里外的那所普通大学里,
顾辰正和几个朋友在网吧打着游戏,屏幕的光映着他有些百无聊赖的脸。他随手点开朋友圈,
刷新了一下。一条动态跳了出来,是高中同学分享的A大官网新闻截图,
标题是“祝贺我校学子在全国金融建模大赛选拔中脱颖而出”,配图里,
许念一站在团队成员中间,手捧着荣誉证书,笑容明亮自信,而她身边,
站着一位气质卓然的男生,正微微侧头,目光落在她身上。顾辰滑动鼠标的手指猛地顿住,
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攥了一下,一种陌生的、酸涩的情绪,无声地蔓延开来。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那个曾经永远在他一回头就能看到的地方的女孩,
已经飞向了多么广阔的天空。而那片天空,没有他的位置。
第三章:同学会上的平行宇宙两年后,“时光咖啡馆”的招牌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有些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