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提笔分山河,一字断乾坤
怎么样,有没有点头绪?”
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在周文背后响起。
是办公室的老油条刘建,他端着一个泡满枸杞的保温杯,踱步到周文身边,一副过来人的样子。
“这活儿啊,不好干。”
刘建瞥了一眼桌上摊开的材料,摇了摇头。
“青山镇的李书记,是跟着县委张书记起来的老人;碧水镇的王镇长,听说是县长一手提拔的少壮派。”
“你这报告,偏向谁,就是打另一位的脸。
不偏不倚,就是说你小周没担当,没水平。”
他拍了拍周文的肩膀,语重心长。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县府办这地方,水深着呢。
有时候,不是你文章写得好就能解决问题的。”
“听我一句劝,随便整合整合,把问题再抛回去,让领导们自己定夺,这叫‘藏拙’,懂吗?”
周文抬起头,笑了笑。
“谢谢刘哥指点,我再研究研究。”
刘建看他这副“不听劝”的样子,心里冷笑一声,摇着头走开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着碰壁吧。
周文没有再理会他,重新将注意力放回了桌面的稿纸上。
他拿起笔,整个人的气场都变了。
窗外的喧嚣,办公室的窃窃私语,仿佛都被一道无形的墙隔绝在外。
他的世界里,只剩下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
他没有用电脑,而是选择了最传统的稿纸。
因为他知道,手写的文字,更能传递一种态度,一种温度。
他先写青山镇的报告。
标题:《让历史照进未来——关于将青山镇打造为红色文化传承示范镇的报告》。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罗列古建筑的数据,而是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副明清古街的烟雨画卷。
他没有干巴巴地叙述革命历史,而是引用了当年那位开国元勋留下的诗句,将青山镇的红色基因,升华到一种精神传承的高度。
洞悉之笔的能力被他发挥到了极致。
每一个词,都精准地敲击在“红色情结”这个情感共鸣点上。
“历史底蕴”、“红色传承”、“精神家园”……这些词眼,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被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来,充满了画面感和说服力。
写完青山镇,他没有停歇,换了一张稿纸,开始写碧水镇。
标题:《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关于将碧水镇建设为生态康养旅游先行区的报告》。
这一次,他的文风陡然一变。
如果说上一份报告是沉稳厚重的史书,这一份,就是清新灵动的散文。
他从省里的政策文件入手,将碧水镇的“万亩竹海”和“天然温泉”,定位为承接省里“大健康”战略的最佳载体。
“生态康养”、“绿色发展”、“未来经济”……每一个字,都对准了“发展潜力”这个核心。
他甚至在报告里,大胆地构想了一个集温泉疗养、竹林瑜伽、有机餐饮于一体的高端康养度假区的蓝图。
两份报告,一份向后看,挖掘历史的深度;一份向前看,展望未来的高度。
一份是情怀,一份是政绩。
一份是文化担当,一份是经济引擎。
各自精彩,又互为补充,合在一起,仿佛就是南山县文旅产业腾飞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
第二天上午九点,离赵天龙给的最后期限还有一个小时。
周文拿着两份手写的报告,走进了主任办公室。
赵天龙正在打电话,看到他进来,只是扬了扬下巴,示意他把东西放下。
周文将两份报告并排放在他桌上,然后安静地退到一旁。
赵天龙很快打完了电话,拿起其中一份报告,眉头微微一皱。
“怎么是两份?”
他的语气里,己经带上了一丝不快。
他要的是整合,是选择,而不是让他来做选择题。
可当他的目光落在报告的标题上时,他愣住了。
他先看青山镇的,只看了两段,他叩击桌面的手指就停了下来。
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赵天龙看得极慢,极认真,脸上的表情从不快,到惊讶,再到凝重。
看完青山镇的,他又立刻拿起碧水镇的报告。
这一次,他的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发现宝藏般的光芒。
“啪!”
赵天龙猛地一合报告,抬头看着周文,眼神里充满了震撼。
“这……都是你写的?”
“是的,主任。”
“好!
好!
好啊!”
赵天龙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激动地站了起来,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一份报告,是为南山县守住了根;另一份报告,是为南山县闯出了路!”
“什么狗屁二选一,我们南山县的格局,什么时候这么小了?”
“小周,你这两份报告,不是整合材料,你这是在给全县的文旅发展,定调子,指方向!”
赵天龙拿起电话,首接拨通了县长秘书的内线。
“小李,跟县长报告一下,关于‘旅游示范镇’的申报材料,我马上亲自送过去!”
“不,不是一份,是两份!
两份都精彩绝伦,我们南山县,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