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河边的呼唤2013年6月,古榕镇的夏天特别闷热。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榕江上,水面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我站在教室的窗前,望着远方被雾气缭绕的山影,心里却被高考的倒计时压得喘不过气。
日历上那个鲜红的"6月7日"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每一天的翻过都让我感到窒息。
教室里,同学们埋头苦读的身影,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还有那堆积如山的试卷,
构成了我十七岁夏天的主旋律。然而,每当我望向窗外,望向那片被雾气缭绕的群山,
心底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呼唤着我。那年我十七岁,高三。
古榕镇中学是镇上唯一一所高中,我们这些孩子,从小学到高中,
几乎都在这片被大山环绕的土地上长大。智能手机开始在城里流行,但在我们这里,
能用上翻盖手机发短信,就已经算是走在时代前沿了。网络?那是个遥远的概念,
只有镇上唯一的网吧里,才能偶尔窥见一丝外界的喧嚣。记得有一次,
我和阿木省吃俭用攒了一个星期的零花钱,才去网吧体验了两个小时的"网上冲浪",
那种新奇感至今难忘。可更多时候,我们的娱乐方式依然很传统——在榕江边捉鱼虾,
在古榕树下讲故事,在吊脚楼的阳台上数星星。我的家,就在镇子边缘,
一栋有些年头的木质吊脚楼。推开窗,就能闻到空气中混杂着泥土、青草和淡淡腐木的气息,
那是古榕镇独有的味道,也是我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味道。我总觉得,这片土地是有呼吸的,
它在清晨吐出湿润的雾气,在午后蒸腾出热气,在夜晚又将那些古老的秘密,
悄无声息地融入风中。每当夜幕降临,我常常会坐在窗前,听着远处传来的山歌,
看着月光下摇曳的树影,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脉动。奶奶说,这是山灵在低语,是祖先在守护。
我叫白初槿,一个听起来有些诗意的名字,却属于一个内向、敏感,
甚至有些"多愁善感"的少女。从小,我就比别人更容易察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如,
风吹过古榕树时,我总能听到一些若有若无的低语;比如,老屋里那些旧物件,
似乎总能向我诉说它们曾经的故事。奶奶常说,我是被山灵眷顾的孩子,心眼比别人多,
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那时我只当是老人家哄我开心,现在想来,或许她早就知道,
我与这片土地的连接,远比她想象的要深。记得有一次,
我无意中触碰到了奶奶珍藏的一个银手镯,
突然眼前闪过一幕幕模糊的画面:一个年轻的苗族女子在山间奔跑,
她的笑声清脆如铃;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被轻轻放在古榕树下,
周围围满了祝福的族人;一个佝偻的老妇人坐在火塘边,手中编织着什么,眼神中满是不舍。
这些画面如此真实,却又如此遥远,让我一度以为是自己想象力太丰富。直到后来,
我才明白,那些都是奶奶年轻时的片段,是她的情感和记忆,通过那个银手镯传递给了我。
"初槿!发什么呆呢?下课了!"阿木的声音将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我回头,
看到阿木站在教室门口,脸上带着熟悉的笑容。阿木是我的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
我们两家就在同一条街上,隔着几户人家。他性格开朗,
总是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这个内向的人。"没什么,"我收拾着书包,"就是在想高考的事。
"阿木走过来,自然地接过我手中的课本:"别想太多了,走,河边去。""现在?
"我惊讶地看着他,"不是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吗?""正因为还有一个月,
才更要放松一下,"阿木眨眨眼,"再不放松,我们都要变成书呆子了。就一小时,
就一小时!"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我无法拒绝。阿木总是这样,用他的热情和乐观感染着我。
我们溜出学校,沿着熟悉的石板路往榕江边走去。
2013年的古榕镇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化侵蚀,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网络更是奢侈品。
我们这些学生最常的娱乐,就是去河边或山里,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你看,
今年的芦苇长得真好。"阿木指着河边的芦苇丛,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们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脚丫子浸在清凉的江水里。远处,几只水鸟掠过水面,
留下一圈圈涟漪。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
只有江水潺潺的流淌声和风吹芦苇的沙沙声。"初槿,你听。"阿木突然压低声音,
表情变得有些神秘。我闭上眼睛,仔细聆听。除了风吹芦苇的沙沙声,水鸟的鸣叫声,
还有...若有若无的歌声。"什么声音?"我疑惑地问。"山歌,"阿木的眼睛亮了起来,
"好像是山歌,但很奇怪,我听不清歌词,只觉得旋律很美。"我屏住呼吸,
果然听到了那缥缈的歌声。它不像我们平时听的流行歌曲,也不是学校广播里的音乐,
而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旋律,仿佛从遥远的山谷传来,又像是江水在低语。
"只有我能听到吗?"我惊讶地问。阿木摇摇头:"我也能听到,但很模糊。你听,
'山那边来,水那边去,阿妹的心事,谁人知...'"我愣住了,因为听到的完全不同。
在我耳边,那歌声清晰得如同在耳边低语:"阿哥的情意,如山如水,阿妹的等待,
如月如星...""你听到了什么?"阿木察觉到我的异常。"没什么,"我摇摇头,
不想让他觉得我奇怪,"可能只是风声吧。"但我知道,那不是风声。
那歌声在我脑海里回荡,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仿佛有人在耳边轻声诉说。更奇怪的是,
含的情感——深沉的爱恋、执着的等待、淡淡的忧伤..."我们去找找声音从哪里来的吧。
"我提议道,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阿木点点头,我们沿着江岸往上游走。
歌声越来越清晰,仿佛就在前方不远处。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眼前豁然开朗。
在江中央的一块大石头上,坐着一个模糊的人影,正在对着江水唱歌。那身影时隐时现,
仿佛随时会消失在薄雾中。"那是什么?"阿木紧张地抓住我的胳膊。"不知道,
但歌声就是从那里传来的。"我轻声回答。我们悄悄靠近,越接近,歌声就越清晰。
那是一首古老的苗族情歌,讲述着一个关于等待和重逢的爱情故事。
歌词里提到一对恋人因为战乱分离,女子在江边等待多年,最终化作山石,
永远守护着这条江..."你看那块石头!"阿木突然指着江中央。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
果然看到一块形状奇特的大石头,看起来像是一个女子侧卧的剪影。更让我惊讶的是,
那石头的表面似乎刻着一些古老的文字。"那是什么?"我好奇地问。"不知道,
但看起来很古老。"阿木皱着眉头,"我们过去看看吧。"我们脱掉鞋子,
小心翼翼地趟过浅水区。那块石头比想象中更大,表面确实刻着一些奇特的符号。
虽然我不认识,但不知为何,那些文字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这好像是苗族古文字,
"阿木若有所思地说,"我爷爷好像说过,古榕镇附近有苗族遗址。"就在这时,
歌声突然停止了。江面上泛起一阵薄雾,那个模糊的人影也消失了。
只有那块刻着文字的石头静静地立在水中,仿佛在守护着这个古老的秘密。"我们回去吧,
"阿木说,"天快黑了。"但我们都知道,今天的事情不会这么简单结束。那首歌,
那块石头,那个模糊的人影,都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第二章:神秘的石碑第二天放学后,我们带着相机回到了江边。阿木说他认识镇上的老杨头,
据说是个苗族文化爱好者,或许能帮我们解读那些文字。
老杨头住在镇子边缘的一栋老木屋里,门前种着几株古老的榕树。他看到我们带来的照片,
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你们找到那块石头了?"老杨头激动地问,声音有些颤抖。
阿木点点头:"是的,杨爷爷,您认识上面的文字吗?"老杨头接过照片,
仔细端详着:"这是苗族古文字,记载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他告诉我们,
那块石头被称为"相思石",是古榕镇最古老的传说之一。相传在几百年前,
镇上有一对恋人,男子被征兵远行,女子在江边日夜等待。多年后,男子终于归来,
却发现女子已经化作石头,永远守护着这条江。"那首歌..."我忍不住问,
"就是唱这个故事的山歌吗?"老杨头惊讶地看着我:"你怎么知道?那首歌叫《相思石》,
是我们苗族最古老的情歌之一。据说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才能听到完整的歌词。"他告诉我们,
那首歌只有有缘人才能听到完整版,而且每次听到的内容可能不同,
因为歌中蕴含着无数恋人的心声。"那块石头..."阿木好奇地问,"真的会唱歌吗?
"老杨头神秘地笑了笑:"石头本身不会唱歌,
但山灵水魅会通过歌声传递那些古老的爱情故事。你们能听到,说明你们与这块石头有缘。
"他建议我们不要再去打扰那块石头,因为传说中,有太多恋人在那里留下了思念和泪水,
那些情感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灵力。"但你们已经听到了,"老杨头意味深长地说,
"那就好好珍惜这份缘分吧。"离开老杨头的家时,夕阳已经西沉。
我和阿木走在回家的路上,谁都没有说话。但我知道,我们都听到了那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