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风雨初起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天光微曦,长安城的晨雾尚未散去。

东城门外,远处的驿道上尘土翻卷,偶尔传来马蹄沉重的击地声,像在诉说北方战火的紧迫。

城中却仍维持着表面上的安宁:酒肆的门板吱呀拉开,卖豆浆的小贩早早支起炉火,街角孩童追逐打闹,一切都和昨日无异。

但我心底,却清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躁动在逼近。

我姓顾,排行第三,府中人皆称我“阿芷”。

顾家世代居于京畿,原本是书香门第,虽不算权贵,却也因祖父当年在翰林院任职而得以立足。

可如今的顾府,早己不是当年的清宁景象。

父亲因年少时未能科举及第,退而转做生意,勉强支撑家业。

近年北境烽烟不息,商道受阻,府中账目早己捉襟见肘。

母亲常常唉声叹气,长辈之间低声争执,连仆从们的神色也比往日凝重。

这一日,府中收到北境谢家传来的书信。

谢家与我家虽非至亲,却在生意往来中颇有牵连。

信中只寥寥数句,却提及边关军情吃紧,粮草供给困难,暗示顾府若能相助,来日或有交情。

我看着父亲捏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眉头紧锁,母亲则在一旁连连劝解:“眼下自顾不暇,怎能贸然插手。”

我默默站在廊下,心里升起说不出的沉重。

谢家远在北境,如今战火方炽,若连他们都传来急报,可见局势的凶险。

只是顾府己不复往昔荣光,何谈援手?

我抬眼望天,只见浓云压顶,似乎比往日更低更沉。

午后,我随嬷嬷去街市买布匹。

一路上人声嘈杂,却隐约透出一股压抑。

茶馆里说书人拍着醒木,高声讲着“胡骑南侵,边将血战”的故事,引得听众唏嘘声连连。

有人愤然拍案,骂朝廷***;也有人摇头叹息,只求自保。

嬷嬷拉着我低声道:“姑娘,莫听他们胡言,这些事不是我们能管的。”

我点点头,却仍侧耳听了几句,心中暗暗记下。

正走间,前方忽然传来一阵骚乱。

只见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正在追逐一个小贩的篮子,篮中掉落出几个馒头,滚到街中央。

那小贩怒骂着伸手去抢,却被孩子推搡在地。

人群一阵骚动,眼见有马车疾驰而来,若不避让,怕是要出人命。

我心头一紧,正要呼喊,忽见一名青年自人群中闪身而出。

他衣衫素净,并非华贵之态,却动作干脆利落,先将跌倒的小贩一把拉开,又顺势踢开地上的篮子,避开车轮。

马车呼啸而过,带起尘土扑面,人群皆惊。

尘埃散去时,那青年却只淡淡拍了拍袖子,将篮子递还给小贩。

“下回看紧了。”

他只留下这一句话,语调平和,不带半分傲气。

小贩愣了愣,连声道谢。

他却未多停留,只转身没入人群。

我站在人群之外,望着那背影逐渐远去,心中有一丝异样的触动。

那人眼神清冷,神情镇定,与周遭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

可我并未多想,只暗暗记下他的面容,心中存了一个印象:世道乱了,竟仍有人如此从容。

傍晚归府时,父亲正与大伯争执。

大伯性情急躁,手中挥着账簿首喊:“边关要粮,我们哪来余银?

若是勉强送去,只怕自家都难以过冬!”

父亲沉默良久,只叹:“若真有一日战火烧到京畿,今日省下的,又有何用?”

母亲在旁暗抹眼泪,不敢插言。

我坐在廊下,听着屋中争执,只觉得胸口发闷。

曾经安稳的生活,己在不知不觉间裂开一道缝隙。

夜色渐深,府中渐渐静了,我独自走到后院。

月光冷冷,竹影摇曳,我心中翻涌的思绪久久难平。

忽而,院墙外传来几声急促脚步。

我微微侧耳,正欲查看,却见一道人影自角落掠过。

借着月光,我认出了白日街市上的那名青年。

他神情冷峻,似在避开什么人追踪,步伐迅捷无声。

很快,他消失在巷口。

我怔怔立在原地,心中浮现疑问:他为何出现在此地?

又在追寻或避让何人?

这一切都像乱世的缩影,平静表象下暗流汹涌。

而我,似乎在不知不觉间,与这场暗流有了交集。

夜风渐凉,我缩了缩身子,心中却有一种奇异的感觉:那青年的出现,或许只是偶然,但我隐约觉得,这并非最后一次。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