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识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余玲第一次点开“时差信箱”那个社交软件时,纯粹是想找个能说说话的人——她刚换了份高压的工作,夜晚对着空公寓,总觉得少点什么。

匹配到林煜时,系统提示栏跳出“对方与你时差7小时”,她顺手点了通过,没太当回事。

他的头像是红场的雪,配文是“今天的日落是粉紫色的”。

林夏那时正对着电脑看方案,北京是下午三点,算下来,莫斯科该是上午10点。

她敲过去:“我们这儿的天刚阴下来,你那儿的日出好看吗?”

消息发出去半小时才收到回复,是段语音,林煜中文有点黏糊:“好看的,有鸽子飞过去,翅膀上沾了光。

你在忙吗?”

“嗯呢,还好,你的中文说得很棒,有点像清晨含糊不清念经的方丈”调皮的语音发过去林煜才觉得自己冒昧了,忘记对方是个外国人,不懂国人聊天的幽默调侃,应该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礼貌了,余玲还在纠结要不要解释一下,对方却发来语音“可能福建人的普通话是众所周知的有口音吧!”

余玲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觉得有点缘分,居然在时差信箱邂逅了国人。

一来二去的两人便熟识起来后来就成了习惯。

余玲加班到深夜,林煜那边是下午,会拍莫斯科大学的银杏叶给她看,说“像你上次发的糖炒栗子”;林煜值完班的清晨,余玲刚睡醒,他会算着时间发消息:“中国的早餐吃什么?

我煮了土豆汤,分给你半碗。”

7个小时的时差没成阻碍,反倒成了默契。

她睡前会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写成便签发过去,他醒了就能看见;他出差去圣彼得堡,会提前算好她的午休时间,打个短电话,让她听涅瓦河的风声。

余玲这天翻看聊天记录才发现不知不觉间两个人的称呼也从“你”成了我们。

甚至余玲还小女儿心思的给自己买了条字母为L的项链,暗戳戳的表达着对林煜的喜欢,因为她觉得连名字的缩写都是对方的首字母就是这个世界上亿亿万万人里不可多得的缘分。

余玲从来不问林煜的归期,因为她知道各自有各自忙碌的事,为之奋斗的事业。

她想他,有时候发了疯的觉得自己可笑,居然心心念念牵挂着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甚至是莫名其妙谈了个网恋。

或许是岁数大了,或许是空窗太久了,又或许是命中注定。

转折是余玲生日那天。

她加班到十点,拖着疲惫回到家,刚点开软件,就看见林煜发了条定位——不是莫斯科,是北京首都机场。

下面跟着条消息,还是那口黏糊中文:“我算错了三次时差,怕赶不上你生日。

你家楼下的路灯,是不是暖黄色的?”

林夏攥着手机冲下楼时,在路灯下看见个穿驼色大衣的男人,手里捏着支蔫了点的向日葵,见她来,有点慌地把花递过来:“花店说这个像太阳,你……”话没说完被余玲抱住了。

北京的风裹着秋凉,他大衣上有莫斯科的雪味,还有长途飞行的薄尘气。

她听见他在耳边笑,声音比语音里清楚:“现在,不用算时差了。”

男人低头时,余玲看见他眼里的光,比他拍过的所有日出日落,都亮。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