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线裂痕 一滩心声 2025-08-17 03:51:14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滨港市,秋雨。

雨水顺着拍卖行穹顶的玻璃天窗蜿蜒滑落,像一道道无声的泪痕。室内灯光柔和,空气中弥漫着松香、旧纸与昂贵香水混合的气息。中央展台上,一幅署名“张大千”的泼墨山水静静悬挂,墨色浓淡相宜,气韵生动,引得四周宾客低声赞叹。

林飒站在展台三米外,未着雨衣,黑呢大衣的领口竖起,衬得她下颌线条冷峻。她没戴手套,指尖轻轻搭在特制放大镜的金属框上,目光如刀,一寸寸刮过画作右下角的落款。

“林老师,这幅《云山图》估价八千万,是本次秋拍的压轴之一。”画廊助理薇薇安快步走来,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兴奋,“藏家都说,笔意苍茫,绝对是真迹。”

林飒没应声。她微微眯眼,放大镜缓缓移向画纸接缝处——那里,有一道几乎不可见的拼接线,像是两幅纸被巧妙地粘合在一起。她不动声色地取出随身钢笔,拧开笔帽,用笔尖极轻地刮过接缝边缘。一点极细微的白色粉末簌簌落下。

“纸张老化不均。”她终于开口,声音清冷,像秋雨落在石阶上,“右半幅的纤维年代比左半幅晚了至少三十年。张大千一九八三年已病重,不可能用八十年代末的宣纸作画。”

薇薇安的笑容僵住:“您……您的意思是?”

“赝品。”林飒收起放大镜,语气没有波澜,“而且是高手所为。颜料、笔法、印章,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但造假者忘了,真正的大家,从不用拼纸。”

她转身走向后台,步伐利落。身后,薇薇安慌忙追上:“林老师,这可是陈董亲自送来的藏品,要是现在揭发……”

“真相不需要看谁的脸色。”林飒脚步未停,“通知安保,封存画作,启动内部调查。我要知道它从哪里来,经谁手,谁鉴定的。”

三小时后,画廊地下档案室。

林飒坐在灯下,面前摊开三份文件:拍卖图录、藏品来源证明、前任鉴定师的评估报告。苏沉推门而入,肩头微湿,手里拿着一杯热美式。他将咖啡轻轻放在她手边,自己则靠在桌边,目光扫过文件。

“查到了。”林飒头也不抬,“这幅画三个月前出现在一个私人收藏展上,当时署名‘佚名’,估价不过八十万。两个月后,突然被一位匿名藏家购得,转手送至陈氏拍卖行,鉴定师是赵明远。”

苏沉摩挲着口袋里的那枚旧银币,声音低沉:“赵明远?三年前因误判一幅徐悲鸿被业内除名,后来一直接私活维生。”

“对。”林飒抬眼,目光锐利,“他现在的评估报告写得滴水不漏,用词专业,逻辑严密。但……”她抽出一张显微照片,“看这里,颜料层下有轻微的化学残留,是‘钛白’——这种颜料七十年代才普及,张大千晚年极少使用。赵明远不可能看不出来。”

苏沉点头:“所以他要么是共谋,要么……被人威胁。”

“我倾向于后者。”林飒合上文件,“一个被行业抛弃的人,突然接到天价委托,还敢用如此粗糙的破绽收尾,不合常理。除非,他别无选择。”

苏沉走到她身后,目光落在她微蹙的眉间。他没说话,只是轻轻将她肩上滑落的披肩拉正。这个动作极轻,却让林飒紧绷的肩线微微一松。

“你怀疑是陈氏内部的人动的手?”他问。

“陈锋刚打来电话。”林飒终于端起咖啡,抿了一口,“第一起‘意外’死了人。”

苏沉眼神一凝。

“滨港艺术基金会的策展人,周临。昨晚在家中‘触电’身亡。警方初步判断是电器老化,但……”她递过手机,屏幕上是一张现场照片:周临倒伏在书房,手边是一台老式电熨斗,而墙上,挂着一幅小幅油画——画面是扭曲的教堂尖顶,色调阴郁,署名“林风眠”。

“这画不对。”林飒声音压低,“林风眠从不画教堂。而且,这幅画的颜料层有明显修复痕迹,但修复手法粗糙,用的是现代丙烯,与原作年代严重不符。周临是资深策展人,不可能挂一幅假画在书房。”

苏沉盯着照片,手指缓缓摩挲银币边缘:“他死前在熨烫什么?”

“一件白衬衫。”林飒调出另一张图,“熨斗温度调到了最高档,但衬衫上没有任何褶皱需要处理。反而……”她放大画面,“熨斗底板有轻微刮痕,像是被硬物反复摩擦。”

苏沉眼神一动:“像是有人用它来加热或融化什么东西。”

“对。”林飒站起身,“我已经让‘老鬼’去查这幅假画的来源。同时,我申请介入周临案的物证分析——以艺术品顾问身份。”

“陈锋会反对。”

“但他需要我。”林飒拿起外套,眼神冷静,“因为只有我能看懂凶手留下的‘话’。”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