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无声的晚餐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一九九〇年,初秋,上海。

梧桐树的叶子开始泛黄,被傍晚的微风卷起,在弄堂里打着旋儿。

空气中弥漫着邻居家炒菜的油烟味,混杂着一丝桂花的甜香,构成了这个时代独有的、温吞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黄昏。

我们家的黄昏,却是寂静的。

我坐在红木餐桌的一侧,父亲林建国坐在另一侧,我们之间隔着三菜一汤,以及一个空着的位置。

那把黄花梨木的椅子,擦得一尘不染,安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创口,沉默地凝视着我们。

母亲苏文佩去世己经快半年了。

她走后,这个家里的声音仿佛被抽走了,只剩下无尽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父亲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习惯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和逻辑来剖析世界。

如今,他也试图用同样的方式来维系我们父子之间脆弱的联系。

“今天的数学测验,最后一题的辅助线做法,你想了多久?”

父亲夹了一筷子青菜到我碗里,语气平淡,像是在进行一次例行的查房。

“五分钟。”

我回答,声音同样平静。

“解题步骤要严谨,不能跳步。

过程分也很重要。”

他又说。

“知道了。”

对话就此结束。

我们继续吃饭,碗筷碰撞的声音在空旷的餐厅里显得格外清晰。

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片刻,带着一丝探究,一丝无措。

他想走进我的世界,却找不到那扇门。

而我,一个被西十岁灵魂占据的十岁孩童,只是冷静地评估着他的情绪状态。

他的悲伤是内敛的,克制的,像高压锅里被死死压住的蒸汽,无处宣泄,最终将整个屋子的空气都变得粘稠而沉重。

我并不怨恨他。

我只是,有些可怜这个不懂得如何表达情感的男人。

他用他唯一擅长的方式——逻辑与秩序——来试图修复这个破碎的家,却不知道这个家真正缺失的,是逻辑无法计算的温度。

晚饭后,我借口找书,走进了父亲的书房。

这里曾是母亲最喜欢待的地方,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她身上淡淡的书卷气。

父亲正坐在书桌前,借着台灯的光,翻阅一份厚厚的医学期刊,眉头紧锁。

他总是这样,用无尽的工作来麻痹自己。

我的目光扫过书桌上堆放的报纸和文件。

我的目标很明确——《参考消息》。

这份报纸是父亲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我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终于,我在一叠旧报纸的中缝里,找到了那个只有豆腐块大小的广告。

黑色的油墨印在泛黄的纸张上,字迹有些模糊,但那几个字却像烙印一样,瞬间灼痛了我的眼睛。

“中美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选拔全国最优秀学生赴美交流学习……”我西十岁的灵魂在这一刻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

就是它。

这就是我一首在等待的“破局点”。

我知道,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科技与资本盛宴即将在大洋彼岸拉开序幕。

互联网的火种正在硅谷悄然点燃,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而我,不能被困在这里,困在这间充满悲伤回忆的屋子里,困在这个即将被时代洪流甩在身后的地方。

我的未来,不在上海,不在这个家。

这不仅仅是为了奔赴那场注定伟大的盛宴,更是为了逃离。

逃离这片情感的废墟,逃离父亲那令人窒息的关爱,逃离这具十岁身体所带来的一切束缚。

我需要自由。

我将报纸悄悄折好,塞进口袋。

指尖触碰到那粗糙的纸面,我却仿佛握住了一把开启新世界的钥匙。

转身离开书房时,我瞥了一眼父亲的背影。

他依旧维持着那个姿势,像一尊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雕像。

他不会知道,就在刚才,他那个沉默寡言的儿子,己经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一个精心策划的“自我流放”计划,在我眼中,悄然成型。

这场战争,将由我,主动开启。

我的房间,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书架的左侧,是母亲留下的财富。

一套精装的莎士比亚全集,狄更斯的原版小说,拜伦和雪莱的诗集。

那些烫金的书脊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书页的边缘因为反复翻阅而微微卷曲,上面还留有她用娟秀字迹写下的批注。

书架的右侧,则属于我,或者说,属于那个西十岁的灵魂。

大学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甚至还有几本我托人从旧书市场淘来的关于早期计算机语言的英文原版书。

它们与那些文学经典并排而立,显得格格不入,却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我。

此刻,我正坐在书桌前,摊开一张硕大的白纸。

一盏老旧的台灯将光晕投射在纸上,映出我稚嫩却异常严肃的脸。

我不是一个在憧憬旅行的孩子,我是一个在制定商业计划的CEO。

我的产品,是我自己。

我的目标市场,是美利坚合众国。

手中的派克钢笔——母亲送给我的十岁生日礼物——在纸上迅速划过,留下清晰的笔迹。

我用超越这个年龄的逻辑,将“赴美计划”分解成几个清晰的关键模块。

目标:成功申请“中美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核心要素分析:学术能力证明(权重:40%): 必须是顶尖的,无可争议的。

这不仅仅指校内成绩,更需要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外部奖项来作为“硬通货”。

我将目光锁定在了即将在市少年宫举办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

英语沟通能力(权重:30%): 流利、地道,足以让面试官印象深刻。

这一点,得益于母亲从小对我的教导和那个灵魂自带的积累,是我最大的优势之一。

个人陈述(权重:20%): 一份能够打动评委,尤其是美方评委的个人陈述。

它必须情感真挚,逻辑清晰,并且完美地解释我一个十岁孩子为何拥有如此强烈的赴美意愿。

监护人同意书(权重:100%): 我在这一项后面,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并标注了“最高难度挑战(Night***re Level)”。

父亲林建国,是我这个计划中最大的,也是最不可控的变量。

他那固执的、混杂着爱与控制欲的保护,是一座我必须翻越的大山。

硬碰硬,是最低级的策略。

我必须用他最信奉的东西——事实、逻辑和权威——来让他自己放弃阵地。

我放下笔,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脑海中,整个计划的流程图开始一帧帧地闪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可能的风险点,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这就像一场复杂的棋局,而我,是唯一的棋手。

孤独感如潮水般涌来。

那个西十岁的灵魂,让我拥有了超越时代的视野和智慧,也让我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深海般的孤独。

我无法向任何人解释,我为什么知道未来,为什么对同龄人的游戏毫无兴趣,为什么眼中没有孩童应有的天真。

我抚摸着书架上母亲留下的《傲慢与偏见》,指尖划过她写下的一行批注:“凡事皆有第一个推动力。”

是啊,妈妈。

我的第一个推动力,就是离开这里。

心中涌起一阵尖锐的刺痛。

我清楚地知道,在我即将执行的计划里,我将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她留给我最美好的东西——那些温柔的记忆,那些她教我说的第一个英文单词,那种她赋予我的、对世界的好奇心。

“对不起。”

我在心里默念,“我可能要利用你留给我的一切,去完成我的第一次野心,我的第一次逃离。”

这轻微的负罪感,像一粒微尘落入平静的湖面,泛起一丝涟漪,但旋即被更为强烈的、冰冷的目标感所覆盖。

我睁开眼,目光重新落在那张写满规划的白纸上。

眼神中,再无一丝犹豫。

我是林默,一个孤独的战略家。

我的战争,己经拟好了作战计划。

现在,是时候打响第一枪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