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国之南阳客·第三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徐庶走后,庄子里的日子依旧平静。

林砚每日教孩童念书,指点农人耕作,倒也过得踏实。

只是偶尔望向新野方向,会想起那位青衫文士——他此刻该己在刘备帐下施展抱负了吧。

这日午后,林砚正在学堂教孩子们背《诗经》,忽闻村口传来马蹄声,还夹杂着孩童的惊呼。

他皱了皱眉,放下书卷走出学堂,只见三个骑士勒马站在村口,为首一人身长七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神态儒雅,正是他曾在史书中无数次想象过的模样。

身后跟着的两人,一个豹头环眼,正是张飞;另一个身长九尺,髯长二尺,正是关羽。

林砚心头剧震——诸葛亮?

他怎么会来?

张飞嗓门最大,一见到林砚就喊道:“你便是徐元首先生说的那个林先生?”

林砚定了定神,拱手道:“在下林砚,不知三位先生驾临,有失远迎。”

那羽扇先生微微一笑,声音温和如春风:“在下诸葛亮,字孔明。

久闻林先生有经世济民之才,今日特随翼德、云长二位将军前来拜访。”

诸葛亮?!

林砚的心跳几乎要冲出胸膛。

他居然真的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卧龙先生!

“孔明先生谬赞了,在下不过是个乡野村夫,哪敢当‘经世济民’西字。”

林砚连忙谦道。

关羽抚着长髯,沉声道:“林先生不必过谦。

元首在我家主公面前多次提及先生,说先生教民农耕之法、算术之术,实乃济世良策。

我家主公欲效仿此法,惠及新野百姓,故托孔明先生前来请教。”

诸葛亮颔首道:“正是。

听闻先生改良农具、精选育种之法,能令亩产量增半?

此事若能推行,实乃万民之福。”

林砚这才明白,原来是徐庶在刘备面前提了自己。

他略一沉吟,笑道:“些许浅见,不足挂齿。

若孔明先生不嫌弃,在下愿尽绵薄之力。”

他引着三人往庄里走,张飞性子急,一路问东问西,一会儿问“那草木灰混粪便真能让庄稼长得好?”

,一会儿又问“你教的那算术,真能比账房先生算得还快?”

,林砚都一一耐心解答。

到了徐庶先前住的宅院,林砚请三人坐下,又让人端来茶水。

诸葛亮啜了口茶,目光落在院角晒着的几捆草药上,问道:“这些是?”

“是些驱虫的草药。”

林砚解释道,“将这些草药晒干了混在种子里,能防虫害。”

他见诸葛亮感兴趣,索性取来纸笔,将自己所知的农耕技巧一一写下:如何深翻土地减少病虫害,如何根据节气调整播种时间,甚至连最简单的堆肥发酵方法都画了图示。

诸葛亮看得极认真,时而蹙眉思索,时而颔首点头,偶尔还提出几个问题,句句切中要害。

林砚暗自心惊,这位卧龙先生果然名不虚传,对农事的理解竟也如此透彻。

“林先生这些法子,看似简单,实则蕴含至理。”

诸葛亮放下图纸,眼中满是赞叹,“若能在新野推广,必能解百姓饥寒之困。

亮代新野百姓,谢过先生。”

说罢,竟起身深深一揖。

林砚连忙避开:“孔明先生折煞在下。

这些法子能派上用场,便是它们的造化。”

一旁的张飞早己按捺不住,拉着林砚就要去看庄里的庄稼地。

林砚只得陪着三人在田埂上走走,指着长势喜人的禾苗,讲解选种和施肥的窍门。

关羽默默听着,不时点头;张飞则大呼神奇,连说要把这些法子带回新野教给军士屯田;诸葛亮更是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还让随从把一些关键细节记下来。

走到村口的石桥边,诸葛亮忽然驻足,望着远处的南阳城,轻声道:“先生可知,曹操己在官渡与袁绍对峙?”

林砚心中一动,点头道:“略有耳闻。”

“此战若曹操胜,则北方定矣。”

诸葛亮的目光深远,“到那时,天下重心或将南移,荆州之地,恐成必争之所。”

他看向林砚,“先生居于南阳,可知此地未来之险?”

林砚沉默。

他知道,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下一个目标便是荆州。

而南阳作为荆州门户,必将首当其冲。

“孔明先生的意思是……乱世之中,独善其身难。”

诸葛亮微微一笑,“新野虽小,却有玄德公在,志在匡扶汉室,护佑百姓。

林先生有济世之才,何不与我等同往新野,共襄盛举?”

林砚怔住了。

他没想到诸葛亮竟会邀请自己。

张飞也在一旁帮腔:“是啊林先生!

我家大哥待人最是宽厚,你去了新野,保管比在这庄子里有作为!”

关羽亦道:“玄德公常说,得人才者得天下。

先生若肯相助,必受重用。”

林砚看着眼前三人,心中百感交集。

去新野,就能近距离接触刘备集团,亲眼见证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

可他也清楚,跟着刘备,就意味着要卷入乱世纷争,再也没有安稳日子过。

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现代人,真的能在乱世中立足吗?

“孔明先生的好意,在下心领了。”

林砚斟酌着开口,“只是在下疏懒惯了,怕是难当大任。

况且这庄子里的孩子们还等着我教书,实在走不开。”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了然一笑:“先生既有牵挂,亮亦不强求。

只是南阳未来多事,若有一日想寻安身之处,新野的大门,随时为先生敞开。”

他顿了顿,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递给林砚:“这是元首托我转交先生的。”

林砚接过书信,只见上面是徐庶的字迹,说他在新野一切安好,刘备待人仁厚,只是军中缺懂算术和农事的人才,若林砚有意,可速来新野相助。

信末还叮嘱他务必留意南阳局势,若遇危险,可持此信往新野投奔。

林砚握紧书信,心中暖流涌动。

诸葛亮三人并未久留,临行前,诸葛亮又深深看了林砚一眼:“先生保重。

后会有期。”

送走三人,林砚站在石桥上,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手中紧紧攥着那封书信。

夕阳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像极了这个时代的命运——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

他知道,自己平静的日子恐怕不多了。

官渡之战的结果即将揭晓,而南阳,很快就会被卷入更大的风暴之中。

“先生,该给孩子们上课了。”

一个孩童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砚回过神,笑了笑:“走,上课去。”

他转身往学堂走去,脚步虽缓,心中却己多了一份决断。

无论未来如何,至少此刻,他要守好这个庄子,教好这些孩子。

至于更远的将来……或许,真的该去新野走一趟了。

毕竟,那个有刘备、关羽、张飞、徐庶、诸葛亮的地方,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舞台。

而他,似乎也该试着,在这舞台上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痕迹。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