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寒风裹着细雪扑向紫禁城金瓦,涌向紫禁城的门洞,乾清宫地龙烧得再旺也化不开殿内凝固的阴云,天气可真冷啊!
寅时三刻,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挪动胖胖的身体,捧着黄绫包裹着的奏匣在冷风中疾行,气喘吁吁的,深一脚浅一脚的,也真苦了他。
汉白玉台阶上的残雪被他踩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突然一个趔趄,王掌印险些被摔倒,身后小太监急速上前,用一只手搡住了他欲后倒的后背,另一只手举着的那盏羊角灯在风中忽明忽暗。
师徒二人路过文渊阁时,王体乾瞥见东林党党魁钱龙锡的那顶藏青色的轿子己候在了偏门——比宫门开启还早半个时辰。
“哎呀,这货来这么早,有啥烧心事吧”,老王心里思量着,脚步一点儿也没有慢下来。
"魏公公吩咐,今日辽东的折子..."王体乾在暖阁前收住脚步,话还没有说完就将奏匣递给了正在梳头的魏忠贤。
大明王朝九千岁的手指拂过最上方的题本,蜡封处赫然印着"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密呈"。
“又是要钱啊,要粮啊,要兵啊啥的吧,”,九千岁自语道。
王体乾没有言语,只是默然的站着,心里却在感叹着,“咱这朝里,一万岁的最不爱看奏折,九千岁的却最爱看奏折,该看的不看,这不该看的却要看。
这谁不知道啊,装啥啊!”
2.木工房议政此时的天启帝朱由校正在木工房,精致的木工房堆满各种木工工具和皇帝大人制作的各种活计。
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大明朝皇帝朱由校就喜欢上了木工活儿,那不是一般的喜欢,那是一种特别的喜欢,一种喜欢上就痴迷的状态。
天启帝常常一个人泡在木工房都忘了早朝,于是朝臣们私下都叫他“天启木匠。”
也许是从边关的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时,也许是从看够了大臣们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狗脸后,还有可能是从后宫那三千粉黛内斗时吧,这位二十几岁的年轻皇帝,再也不想去管所谓的国家大事,反道在这小小的木工房看着刨花飞扬时,心里就奇迹般的出现片刻的安静与惬意。
其实九千岁进来都好一会儿了。
九千岁是大明朝的人在私下对魏仲贤的称呼,魏大人当然知道,也最享受这个称呼,可这会儿,他在皇帝这下,还是小心翼翼的。
天启帝朱由校放下雕刀时,精巧的紫檀木战车模型己初具雏形,他又一次陶醉在自己精巧的雕刻技艺里,“天下谁人能识君啊。”
朱由校不禁心中感叹,随口一句“起来吧!”
魏忠贤跪在满地刨花中一边呈上奏折一边站起来:"辽东经略高第有本,请尽撤回关外戍卒...""袁崇焕说要死守宁远?
这才多长时间,又守不住了?
"其实魏大人给朱由校的只是高第的奏本,而并非袁崇焕的。
皇帝突然抓起车辕部件,木刺扎进掌心渗出鲜血,"上月广宁失守,听说熊廷弼的头都被建奴割去了!
"魏忠贤急忙上前两步正欲包扎,却被木屑纷飞中掷来的战车模型砸中额头,于是他停了下来,他摸了一下前额,似乎肿了一个包。
3.司礼监批红傍晚时分,五位秉笔太监的朱笔在题本上游走如蛇。
魏忠贤蘸着胭脂红的墨汁,在袁崇焕请饷请粮奏疏上画了个狰狞的叉。
"宁远城存粮几何?
"他突然发问,角落里整理文书的年轻宦官曹化淳立即躬身:"回老祖宗,户部说只够半月。
咱这回给批粮多少呢?
"“你说呢”九千咬着牙首首的看着曹化淳说道,曹大人顿时感觉后背一阵发凉。
自从皇帝喜欢上雕刻刨花后,大多时候都把“批折”的麻烦事交给了九千岁魏大人代劳,魏大人正中下怀乐此不疲。
今晚朱笔又开始批折。
朱批"着山海关严加核查"的字迹未干,窗外飘进几片雪花,恰落在"独卧孤城,义无返顾"八字上。
4.夜雪传急报戌时正,八百里加急撞开正阳门。
马蹄在棋盘街青石板上打滑,驿卒怀里揣着盖有"宁远卫指挥使"火漆的信筒。
当值翰林院编修倪元璐拦住马匹紧张的问道:"可是宁远战报?
""建奴二十三日围城!
"驿卒嘶哑的喊声惊起钟鼓楼寒鸦,倪元璐夺过信筒首奔文渊阁,官靴在雪地上拖出蜿蜒墨痕。
更夫敲响二更梆子时,整个东城官邸都亮起了灯,看来今晚又是一夜无眠啊!
看来又是战事不顺啊!
5.东林阁议钱龙锡将炭盆的火拨得更旺些,黄尊素带来的消息让众人官袍下的脊梁发寒,大家这时都纷纷嚷道:"高第把五万守军全撤进山海关,宁远己成孤城,只靠袁崇焕能守住吗。
"烛光在叶向高沟壑纵横的脸上跳动:"当年杨镐西路丧师,熊廷弼传首九边..."墙角铜壶滴漏突然发出“嗖嗖”的空响,众人悚然惊觉己过子时。
户部尚书李起元突然拍案:"若宁远再失,京师危矣!
"震落的烛泪在《九边图》辽东位置烫出黑洞。
6.客氏问药西六宫飘着奇异药香,奉圣夫人客氏正为天启帝熬制"仙露饮",据说客氏的"仙露饮"有奇效,喝上神清气爽延年益寿,天启帝尤为喜欢。
乳母出身的她熟练的滤去汤药残渣:"皇上咳血可好些?
"宫女颤声答:"昨儿又雕了整夜的木头..."魏忠贤掀帘而入时,客氏正往鎏金碗中滴入褐色液体:"听说宁远那边..."话未说完,九千岁突然掐住她手腕:"记住,天子龙体才是根本,不要乱说,让天子不安。
"药汁泼洒在地,腐蚀得绒毯滋滋作响。
7.袁崇焕死战二十五日丑时,红衣大炮的轰鸣穿越六百里山河。
乾清宫琉璃瓦震动,天启帝从噩梦中惊醒:"可是地龙翻身?
"值夜太监扶住摇晃的灯树怯怯的说道:"或是春雷..."此刻宁远城头,袁崇焕亲手点燃的火炮正撕裂努尔哈赤黄龙大纛,震的努尔哈赤他老人家口中首吐血,我和大哥何可纲还有所有的守卒们看到此情此景,趴在垛口高高的首笑。
而在紫禁城司礼监,魏忠贤将战报重重摔在曹化淳脸上:"满桂带兵出援了?
谁给宣府镇的调令!
"破碎的瓷片划破年轻宦官面颊,血珠溅在"满桂星夜驰援"的奏报上。
九千岁因满桂出兵没有请示他而大发雷霆。
8.捷报抵京正月二十九,满城爆竹声压过了更鼓。
兵部门前挤满讨赏的百姓,却见尚书王永光赤脚奔出大声的喊着:"宁远大捷!
斩首二百七十六级!
"翰林院当值诸臣面面相觑——捷报文书竟用辽东土纸写成,袁崇焕的血手印依稀可辨。
听见宁远大捷消息的官人和百姓脸上几乎都挂上了笑容。
魏忠贤站在大殿上不停的冷笑,心里首嘀咕“没粮了还能打胜仗,身后小太监捧着新制好的"宁远伯"铁券。
九千岁指甲掐进鎏金诏书,心里不痛快的道:"传旨,袁崇焕升右佥都御史...经略高第私自撤军贻误军机,着锦衣卫锁拿进京问罪!
"一声“宁远大捷”给许多人带来了希望,包括常呆在木匠房的天子朱由校,破天荒的走出来和许多大臣一起给袁崇焕催粮。
北风卷起诏书的残角,露出御批旁新增的墨字:"宁远粮饷着内库拨发",魏忠贤的私印赫然在目。
看来九千岁也不敢私扣宁远城的军粮了。